“此乃可流傳千古的法家巨作。”

嬴政看完韓非子之後, 將書本合上, 長舒一口氣, 道出了可以給韓非子一書定性的名句。

葉孤城挑眉道:“此人乃我當年同窗,韓國王室韓非是也,因招賢令入秦國, 王上看應該如何安置。”

雖然他與嬴政情同父子, 但是在朝廷上兩人還是以君臣相論, 公事公辦,絕對不因為兩人私交甚篤而放鬆半分。

所謂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在政治上也是如此,如果真的將私人情感帶入工作之中,一開始看不出來, 最後定然會有人看不過眼, 而因為情感原因被赦免的錯處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 更加放大。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一次兩次犯錯沒有人指出, 無限擴大下去, 最後終究會釀成大禍。

因為葉孤城的恪守臣子本分,就算是對他政治方針一向很有意見的秦國宗室都不能說什麼?

嬴政道:“葉師你看,這人應該如何處置?”

他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孩子, 現在更是一個聰明的王者,韓國王室的身份被葉孤城點了出來,嬴政自然也知道其中的意思。

他想了想,還是好奇道:“如此大才, 為何不留在韓國內?”

一般情況下,宗室的學子是絕對不可能在這個節骨眼上進入其他國家的,因為他們都要為了自己國家效力,就算是將韓非派出,當暗中打擊秦國的間諜,也會派一個能言善辯而且沒有才華橫溢到韓非這地步的。

畢竟,嬴政看了他的書,覺得這就是國寶級別的人才啊,如果真的按照他書中寫的方法來治理韓國,幾年的時間,足夠讓韓國大興,雖然不至於讓秦國慢下並吞的腳步,也有可能讓這國家的存活時間變得更長一點。

柿子撿軟的捏,要是韓國變“硬”了,那他們不就肯定先去看其他國家嘛。

但嬴政覺得是人才,韓國的人卻並不覺得是人才啊。

葉孤城嘴角帶小,當然,是嘲諷的,譏誚的笑。

他道:“王上認為他是大才,但韓王卻不這麼想。”

嬴政道:“哦?”

大為吃驚。

葉孤城道:“雖然秦國有招賢令,但這招賢令招來的,隻是一般的學子。”

“一般”並不是說明他們的才華下等,而是單就身份而言。

貴族之子都挺常見的,偏偏沒有看見宗室之子。

戰國四公子當年也賢民遠揚,你能以金錢地位動之,讓他們為秦國效力?

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是公子,是宗室,就算自己的國家再垃圾,都要捏著鼻子認了。

其他有才之士入其他國家並不會讓人斥責,但如果宗室為了其他國家效力,那就是賣國賊,是要殺頭的。

嬴政不可能沒考慮到這一點,所以葉孤城才開口,他就點點頭。

葉孤城道:“若我沒有猜錯,韓非應該不是自己想來秦國,而是被放逐來的。”

嬴政福至心靈,他道:“你之前遠赴韓國,這就是為了這人?”

葉孤城點點頭道:“不錯。”

他道:“韓非大才,就算有一點半點的可能都要試試他能否為秦國所用,就算不在朝廷上占一席之地,憑借他精心研究的法家新思想,都能對正在崛起的秦國大有裨益。”

嬴政不由自主點點頭。

葉孤城說得不錯,剛才光是看了他寫得幾篇文章,他就醍醐灌頂一般,如果說原本秦國的未來還蒙著一層曖昧的霧,現在則是清晰地展現在了他的麵前。

他仿佛知道,之前一直拿不準的改革應該怎麼動手,這個國家未來的政治製度大體框架應該怎麼搭建。

秦國終將統一天下,但絕對不能成為第二個周,韓非文章中的絲線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有關於秦國的未來建設。

但就是因為這緣故,嬴政才更加摸不透韓國的人在想什麼。

他道:“正是如此,然以我觀之,隻要看過韓非文章之人都會被他的才華所震撼,不放著這樣的大才建設韓國,反而將他放逐來我們秦國,可是為了勸說我們不先攻打韓國?”

葉孤城道:“以後,如果韓非真的能在秦國朝廷上占有一席之地,或許會有此作用。”

以後?

嬴政的眉頭糾結在一起。

葉孤城以非常微妙的語氣道:“一個連連出拙劣計策,甚至為了什麼疲秦計將鄭國送來我國的國家,你覺得他們會認識到韓非的作用?”

如果在綠茵場上,韓國簡直就是烏龍球專業戶,本國的人才不急著留下,還一個接著一個地往秦國送,甚至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對山東六國起到了保護作用,他們送到秦國的人才都不是人才而是定時炸、彈。

這麼有想法的國家,就算是昏聵之人頻出的六國之中,也算是頭一份了。

要不然,其他五個國家怎麼都不約而同地無視韓國?

因為這隊友豬到他們都看不下去了。

嬴政:……

隻有六個點點才能表現他的心情。

他現在的表情稱得上滑稽,以嬴政聰明的腦袋實在是想不到,一個國家的大臣王室怎麼會智障到如此地步,而且還不是一個兩個人腦子不太正常,是所有人都不太正常。

這就沒法治了。

既然這樣,韓非他就笑納了。

他們秦國對人才向來是來者不拒,或者說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隻要是送來的,別想他們吐出來。

但雖然笑納了韓非,怎麼處理也是一件難事。

嬴政想,考慮到對方未來真的可能變成組織秦國攻打韓國的定時炸、彈,而秦國的族老也沒有寬宏大量到可以容忍一個外國的公子在他們的朝廷上蹦躂。

而且這樣的人才應該愛惜啊,如果他一心向韓國,那會提高把韓非斬首的概率,嬴政別的毛病或許有一大堆,但他很愛惜人才啊,既然愛惜人才,就不想韓非死,就算對方真的不能為他所用也一樣。

光是著書立說就值了!

嬴政想想道:“以葉師看,此人應該用於何處?”

以他對葉孤城的了解,對方既然將韓非推薦給了自己,定然是想到了處理對方的方法,誰叫葉孤城一直以來實在是表現得太無所不能,讓嬴政對他的能力充滿了信任。

果然葉孤城沒有辜負嬴政的期待,他道:“你看,灞下學宮如何?”

嬴政道:“灞下學宮?”

葉孤城道:“正好學宮內法家示弱,比起新學說層出不窮的儒家,以及本身就學子眾多的道家,法家雖是秦國的治國之本,卻沒有在治學一途上能夠說得上話的人。”

嬴政了然道:“你是說讓韓非填補大師缺失的空缺?”

葉孤城道:“正是。”

嬴政道:“以韓非的年紀,會不會太過年輕?”

要做到大師,起碼要比現在的韓非再長20歲啊!

無論是哪個年代資曆都是很重要的。

然而葉孤城道:“韓非年紀雖輕,但他的才華卻已經擔得上大師的名號,你見他所書,即使癡長二十載,又有誰能夠寫出同韓非一樣的文字?”

嬴政點點頭,這倒是。

事實上,要是讓他來看,韓非絕對是當得起這個大師的,可惜他雖然是秦國的王者,萬事卻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他不僅僅要讓自己接受,還要讓全天下人接受,灞下學宮已經成為了秦國文化的對外標杆,每一位大師的加入,每一條規則的改變,都會引起山東六國之人議論紛紛。

所以他不能輕而易舉改變。

韓非真要說起來並不是年紀不夠,而是他的資曆不夠,名氣不夠。

嬴政歎息道:“他在山東六國並未揚名。”

這幾乎是為一阻擋他成為大師的障礙了。

就在嬴政可惜之時卻聽見葉孤城道:“此事交給我來辦即可。”

嬴政:???

猛的抬頭。

他道:“你要怎麼辦?”

葉孤城道:“讓他成名。”

說得具體一點,是在短時間內成名。

不要忘記,葉孤城雖然是個劍客,是個學識淵博的人,同樣還是個商人。

是在明代的時候將養殖珍珠生意做大,在春秋戰國短短幾年內就攢下萬金身家的商業奇才。

他的人設可以說是非常湯姆蘇了。

葉孤城想,雖然這個時代的商品還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一說,但是在他最開始受到衝擊的金元時代,商品本身的質量雖然不能說不被考慮,其重要性也被大幅度降低。

在未來,決定一商品最開始能不能火爆的是宣傳,是營銷,然後才是商品的質量能夠經受住時代的考驗。

韓非子一書經過了幾千年的時代考驗,其質量根本不用說。

他勾起了一個勢在必得的笑容。

既然這樣的話,不就隻剩下炒作韓非這一個問題嗎?

他絕對會讓韓非一夜爆紅的!

一個學者火起來是非常簡單的。

特別是在戰國末期,百家爭鳴,一場眾人皆知的辯論賽就可以捧紅一個新的文化明星。

當有人拿著韓非的文章參加七國共同關注的辯論,順便還一舉奪冠之後,所有人都知道韓非的名字。

在早幾年,秦國的學子是絕對不會參加辯論的,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屑於同山東六國相比較這種聽上去拙劣又高貴的理由,而是秦國根本就沒有能夠與山東六國一戰的士子。

老秦無士子,這可不是胡說八道。

文化上,他們應該算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了。

然而,這情況在灞下學宮建立之後飛速地扭轉了。

所謂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隻要這些都跟上,再有一批並不蠢笨的學生,想要趕上山東六國的底蘊雖然還需要不少年,不過單純地想要在辯論上勝過他們,還是挺簡單的。

第一年,灞下學宮的人雖然沒有奪得魁首,卻有一個好成績。

第二年,他們開始有人名揚中原大陸。

……

等到今年,韓非子的文章憑空出世,在六國文化界就如同晴天霹靂,向眾人宣告,現在他們不僅有出色的學子,而且還有了出色的大師。

那人的國籍這些學子是不管的,畢竟現在的學子都滿天下求學,與其說是國家培養了他,倒不如說是他的老師,他所處的環境培養了他,在哪個國家求學任職期間弄出了重大學說,就是那個國家培養他,這已經成為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