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是世界的財富。

當把扶蘇抱在懷裏時, 就算是葉孤城心裏都美得冒泡。

懷中的孩子,軟綿綿的, 整個人就像一塊巨大的棉花糖。

他不是沒有抱過小孩子,比如說嬴政, 那就是葉孤城當爹又當娘一手帶大的。

從嬰兒時期一直看到現在,

啊,不知不覺間曾經的小孩子竟然也長成了現在高壯的青年,真是歲月如梭光陰似箭啊。

但是,葉孤城不得不說一句,就算是小孩子與小孩子之間,都是有區別的。

嬴政小時候長得也好看啊,但不知道是不是秦始皇自帶氣場, 還是因為葉孤城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 總是覺得嬴政早熟的過分, 看上去可愛實際上人一點都不柔軟, 獨立性又強的不得了,大概三四歲的時候就不要葉孤城抱著跑了,而是自己一個人走, 跟個小大人似的。

其實看他一板一眼叫自己老師也挺不錯的, 唯一的問題就是,葉孤城一腔慈父心腸都沒地方發泄。

但扶蘇和嬴政不一樣啊, 白白的,軟軟的,跟小饅頭一樣, 兩三歲,正是小孩子最可愛的年紀,從小就養了一幅安靜的性子,又有父母遺傳的好相貌,抱在手裏,真是跟洋娃娃一樣。

葉孤城把扶蘇抱在懷裏,不像是抱秦國的下一代,反而是像抱孫子。

他想,嬴政是當兒子養大的,這不就是孫子嗎?

這個邏輯也是很正確了。

扶蘇相對他現在的年紀,也是早慧的,可以把話說得很流利,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葉孤城抱著他,小孩子自己竟然覺得挺窘迫,連連道:“葉師,可否把我放下?”

葉孤城其實挺想逗逗他,然而他的人設並不能做出逗弄小孩子這種事,所以他隻是一本正經道:“不可以。”

扶蘇:……

這行為和逗弄小孩子有什麼區別!

倒是嬴政對眼前的場景適應良好,因為在他心中葉孤城就是這樣一個有愛心的人啊!喜歡扶蘇不是很正常的嗎?

雖然對扶蘇他媽沒有過多的好感,但是對扶蘇本人,嬴政還是很喜歡的。

這是他的長子,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來未來的發展,但嬴政對扶蘇目前為止可以說是非常上心,他和葉孤城的關係,可以說是獨生子女和父母的關係了,這年代的父母不可能隻有一個孩子,除非是生育能力有問題,大部分家庭就有很多孩子,王宮更是有一個足球隊的工資,孩子多,父母當然管教不過來,這與隻有一個孩子,父母都盯著長大的現代是不同的。

雖然後者的結果有的好,有的壞,但是相對於孩子是父親附庸的戰國時代,嬴政對待扶蘇的方法,甚至能用先進來形容。

他會抽時間教他識字,甚至幫他開蒙,這還是在嬴政日理萬機的前提下。

他這麼重視扶蘇,將孩子經常帶著給葉孤城看也是正常的事啊!

誰叫他扮演的是爺爺的角色。

葉孤城打開了陰陽眼。

這雙眼睛,可以讓他看見人的氣運。

嬴政身上本來就有紫氣,隨著秦國統一越來越多的國家,他身上的紫氣也越來越濃厚,到現在,自己已經凝結成了一個薄薄的影子。

龍。

就算是葉孤城也不得不想,所謂的真龍天子,原來是真的存在的啊。

並不是出於人們的臆想,而是代表著氣運本身。

再看扶蘇,明明年紀還小,身上也有一絲紫氣。

這讓葉孤城略微放鬆。

自從有了陰陽眼之後,他就時不時同陰陽家的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葉孤城發現,像他這樣因為神魂出竅有陰陽眼的人這個時代幾乎沒有,但這裏卻有天生擁有陰陽眼的人,這些人被認為是天生能夠溝通天地之人。

陰陽家內部,有這些人留下的記錄,對不同氣運也頗有研究。

其中有一點就是關於龍氣的。

沒錯,他們把紫氣叫做龍氣。

有種說法是說,所有身上纏繞著龍氣的人,隻要不出意外,都有成為帝王的可能,但相對,一生下來身上就沒有龍氣的人,無論再怎麼樣努力,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總而言之無法成為國家之主。

因為龐大的國運,並不是人人都能承擔的。

葉孤城與秦國的國運緊密相連,他身上雖然沒有紫氣縈繞,但是丹田之中,卻儲蓄了不少紫氣。

封神榜:嗝——

全被我吃下去了。

這起碼證明,扶蘇未來,還是有很大可能成為秦二世的。

趙高已死,胡亥上位的可能就少了一大半,李斯雖然也一心向上爬,甚至很容易被滔天權勢迷了眼,但是沒有趙高幫助他,他一個人成就大事的可能性其實還挺低。

因為李斯相當會審時度勢。

隻要不給他希望,就不會鋌而走險。

葉孤城想。

而且現在的朝廷上,可不僅僅隻有李斯一人啊,新一代的臣子中,不乏有能力者,嬴政的招賢令起到了重要作用,挖到了很大一批不世出的人才,李斯未必能比得過這些人。

更不要說灞下學宮也在培養一批又一批有能力的學生,當他們進入秦國的朝廷之後,定然會比現在一批人做得更好。

要不然葉孤城幹嘛還讓在秦國朝廷上行走,甚至是在郡縣工作的實吏來給他們講課?還不就是為了讓這一批準備進入秦國朝堂的未來臣子先一步了解到什麼才是真正對這個國家有用的。

紙上談兵與實際操作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有這樣一批人成為李斯的同僚,想來未來的秦國朝廷絕對不會出現一人專政的局麵,而是百家爭鳴,競爭壓力這麼大,哪有心情想些有的沒的,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秦國,可以說是沒什麼隱患了。

隻要統一完六國,葉孤城大概就可以結束他在這時代,漫長的假期了。

然而,秦國現在是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沒錯,其他國家卻不是這樣。

在接收了韓國與趙國之後,他們終於暫時停下了前進的步伐。

韓國還好,隻剩下幾個小城市,但是趙國,那可是很大一個國家,國民對秦國又素有仇怨,並不是把地方打下來就可以放著不管的。

在戰爭過後,需要的是合理治理,想要讓趙國人完全消除對秦國的仇恨,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事,起碼在這一代是如此。

但嬴政並不是暴君,所以他也絕對不會把趙國看他不爽的百姓全部殺了的,戰國時代的勞動力多麼珍貴啊,有時間殺人還不如讓他們都去服役。

秦王正在完成中的工程太多了,急需大量人手,現在隻要是沒有犯必須以死才能抵消的罪行,都是可以一服役抵消的。

免費勞動力啊,對人手不管怎麼樣都不足的秦國來說,簡直就是求之不得。

所以,秦國在原趙國領地幹的事情也不過就是商鋪進駐,宣布法律,開設學校這種事情,至於沒事找事,甚至敢襲擊商鋪的全部送去服役了。

還有些在戰後不安好心,在街上偷雞摸狗的地痞流氓更不用說,隻要被秦國巡邏的士兵逮到他們不幹好事,也全部送去勞動改造。

就算是服役也有重量級以及勞動時間長短之分,說實話,現在秦國的法律可以說是相當完善了。

雖然很憋屈,但是趙國人不得不承認,他們現在的生活可以說是比在昏君手下生活時更好。

但他們都是有國家情懷的人,絕對不會因為生活的好而對秦國產生好感,還是該違規的違規,該砸店的砸店。

然後再被秦國的士兵扭送去服役。

不少人還挺震驚的,他們以原為,按照秦國嚴苛的法律,這些犯了事情的人應該都死了,家裏都一片哭天搶地,卻沒想到過了幾個月後人竟然還回來了,雖然黑了瘦了,但這隻是辛苦勞動留下的痕跡,人無論是**還是精神都沒有因此受到什麼傷害。

當意識到秦國與他們想象得並不同,而趙國人也對服役沒有興趣之後,反抗的力度終於減輕了。

不過,遊擊戰,還是存在的。

就在趙國餘孽爭取時間時,燕國與魏國,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慌。

燕國與魏國,對於秦國來說,需要考慮的問題,無非就是先南下滅魏,還是先北上滅燕。

在趙國滅國之後,秦國的中央政治集團開了個會,滅趙國的時間比他們想象得還要短暫許多,這既表現出了秦國的實力與野心,也可能給他們增加隱患。

原本的山東六過隻剩下四個,如果四國在趙國滅過之後警醒,想要再度合縱連橫抗擊秦國怎麼辦?就算是現在的秦國,麵對四國的合縱連橫也會有點棘手。

暫時停下來治理趙國,就是為了看這四個國家的反應。

結果,別說是合縱連橫了,這四個國家甚至都沒有派出使者交流,就如同大門緊閉的四個鐵盒子,每一個都是獨立的個體。

楚國齊國距離秦國太遠,接下來動手推平的,定然不是這兩個國家。

燕國與魏國,二選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當先為山東剪除羽翼!”

這句話,作為小會議的終結,也讓秦國定下了接下來的滅國方略。

先滅燕國。

魏國與燕國不用在惴惴不安中等待了。

秦國四十萬大軍北上燕國,商旅紛紛離燕,在國內頗有些積蓄的富戶也拖家帶口,逃離這個必將滅亡的國家。

秦國的國書已經傳到了燕國,他們還是很明禮的,在開戰之前都會像秦國的敵人遞交國書,不降即戰。

別說秦國沒有誠信,之前說給獻城的郭開封侯拜相結果卻把人殺了,那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麵上正兒八經談話的。

甚至沒有留下國書,就算是對郭開的許諾,都僅僅是口頭答應罷了。

但凡郭開有理智一點就會知道,這種口頭答應的要求,是很容易翻臉的。

但誰叫他當時已經狂喜到了極致,連想都沒有想就答應了秦國的要求,被不明不白地幹掉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吧。

連個給他作證的人都沒有,可以說是非常的可憐了。

除了郭開本人,根本就沒有人知道,他與秦國之間還有這樣一出公案。

燕國則不一樣,秦國同燕本就沒有大仇,又因為燕國疲軟,國力衰弱,燕王喜在被趙國打怕之後就一直萎靡不振,他們直接答應投降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的。

如果可以白撿一個國家,就算是秦國也不想額外耗費國力啊,畢竟他們接下來還有三個國家要打。

但是燕國現在,卻並不是他們信奉無為而治,日日就在行宮附近打獵的燕王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