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要靠農民勤奮耕耘,才有碩果累累;佛教將我們的心比喻為田地,也需要靠開發、灌溉、播種、耕耘,種種誠心、毅力,才能成熟增上,成為一片淨土。如何耕耘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著眼:
第一,播撒善美的種子
一顆種子看似微小,長大之後,卻能開出無數的花、結出無數的果。假如我們在心田上播撒善美種子,如《無量義經》說:“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一念善心、一句美言、一件善事,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積累,都是成熟無限未來的好因好緣。如佛經中譬喻,小小尼拘陀樹種子,可以結出成千上萬果實,因此,千萬不能輕視小小的一顆善美種子。
第二,灌溉懺悔的法水
衣服髒了,經過清洗,才能穿得舒服;身體汙垢,也要沐浴,才能神清氣爽;環境汙穢,必須打掃,才能住得舒適。我們的心受到汙染,要以懺悔的法水洗滌,心地才能清明。《佛說未曾有因緣經》雲:“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暗”,犯錯不可恥,懂得懺悔改過,就能為自己找出一條光明大道。
第三,施與肥沃的養分
花草樹木,因為施肥,而開出美麗的花朵;我們的身體,有了飲食的補充及適當的休息,就能健康運作。相同的,我們的心,也需要施與勤勞、發心、慈悲、忍耐等種種良善的養分,才會有豐碩的成果。好比想擁有聰穎、通達、靈巧,必須施與智慧、明理、判斷;祈願人緣有所收成,就必須主動、結緣、關懷,人際之間就能自在、順利。
第四,啟發心靈的智慧
語雲:“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農民耕種,田裏雜草不除,難有收成;心中的田地,長出無明草,若不拔除,遇事就容易為境所轉、為情所困,難有所成。所謂“不怕無明起,隻怕覺照遲”,無明起時,懂得覺照內心,當下降伏,智慧自然會現前。
外在的田地容易耕種、收成,內在的心田卻不易開發、耕耘。雖然不容易,但隻要肯發心發願,勤奮努力,必能成就自己的一片心靈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