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安樂,一般人以為吃得好、有錢花就是安樂。管子說:“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儀。”誠然,禮儀興奸佞才不生,才能國富而民生安樂。真正的安樂,除了物質,更重視精神的世界,心裏滿足,即使生活不富裕,也能像顏回一樣安貧樂道。那麼,與人相處時,要怎樣才能安樂呢?
第一,忠誠可以處世
為人處世要有忠誠心,我們平時能真誠待人,而且忠心、實在,在處世上麵,就能感動別人。如晉文公攻打原國,講究誠信,使敵軍主動投降;諸葛亮在祁山與魏軍作戰,信守承諾,使士卒主動回營,奮勇作戰。忠誠不但讓自己的道德進步,在處世上也能通達,自然就可以過得安樂了。
第二,莊敬可以避禍
為人莊重,自敬自愛,就能時時進步,如果一味地貪圖安逸,隻會一天比一天疏懶。當一個人處世謹慎,對人莊重、尊敬,不得罪他人,一些人事災難,就不會降臨到身上。
第三,寬恕可以延壽
一個洞明世事的人,凡事反躬自省,寬宏大量,得饒人處且饒人,自己也能泰然自在。古德常勸人,遇到逆境,要能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如此就可以免難延壽。人生之所以痛苦顛倒,常常是我執太強,不能放下,所以,做人不要太計較,以寬恕養量,才能培養恢宏的氣度。
第四,信仰可以進德
信仰可以使生命擴大。信仰真理的力量,使人有更大的勇氣;麵對致命的打擊,使人有寬宏的心量,包容世間的不平。許多佛教徒以慈悲喜舍的精神,為人服務,從中開發自己的佛性,進而解脫生死煩惱;他們在淨化自己同時,也能增福進德呢。
古之賢臣,忠於國君,取信於人民,廣受眾人愛戴;古之君子,反求諸己,對人尊重,處世有度,仁愛鄉裏,所以賢名遠播;有道之士,以信仰來修身進德。我們在為人處世上,要不斷地自我惕勵,才能有“增上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