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何處能無“慈悲”?工作中沒有慈悲,會有上下隔閡;生活中沒有慈悲,會有計較分別;人我間沒有慈悲,則無法融和尊重。《大丈夫論》說:“一切善法,皆以慈悲為本。”慈悲是做人的根本,我們寧可沒有學問、能力、金錢,但不能沒有慈悲。如何實踐慈悲?有四點意見貢獻:
第一,對年輕人要教育鼓勵
教育青年學子,應以鼓勵代替苛罵責備。仙崖禪師對翻牆夜遊的弟子不怒不罵,隻是叮嚀:“夜深露重,小心著涼。”此乃禪門教育的慈悲;佛光山培養青年“以養蘭之心護覆,以植苗之誠培養”,也是一種慈悲教育。曆史上,成連指導伯牙彈琴,範仲淹教育狄青讀書,無不是以慈愛代替嗬罵,以關懷代替放縱。對於年輕人的教育,給予慈悲、鼓勵,更易收到正麵的效果。
第二,對老年人要關懷尊重
老人最怕被家人遺棄,這種忽視,會帶給他精神上的痛苦。老人需要關懷、照顧,給予尊重。有一次,長老舍利弗帶領僧團到外地弘法,年輕比丘互爭養息處,舍利弗無位可睡,隻好在樹下打坐度過一晚。佛陀知道後,集合大眾開示道:“過去,鷓鴣、猿、象三個朋友,事事都要爭,卻什麼也得不到。最後決定由一位年高長者作出判斷,依他的教誡修行,結果相安無事。希望大眾不要罔視長幼的禮教,對長老要恭敬奉事。”老人的智慧、經驗不可忽視,佛陀所述,誠哉斯言也。
第三,對殘疾人要體貼輔導
藥師佛十二大願之一:“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蹙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我們應效法藥師佛的悲願,對殘疾人體貼、輔導,給予方便,以感同身受之心,實踐慈悲之行。
第四,對失意人要開導規勸
戰國時,莊辛以“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鼓勵被流放的楚襄王東山再起;迦旃延為失意的窮婦人開導規勸,使之心開意解。對於失意人,應給予開導、規勸、鼓舞,讓他有再生的希望。
觀音菩薩化身千百億,度眾於娑婆;地藏菩薩大悲願力,救苦於地獄;佛教不忍眾生苦,故不食眾生肉,展現慈悲胸懷。慈悲是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卻以“以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對待周圍人、事、物。多一分鼓勵、關懷、體貼、開導,就能多一分慈悲的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