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種類(1 / 1)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兩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講到“慈悲”,一個人什麼東西都可以丟棄,但是慈悲不能丟棄;假如一個人沒有慈悲心,他就不像一個人了。慈悲心也要學習,在內涵上,它也有不同的種類,不同的層次,以下作四點說明:

第一,寂寞的慈悲

有的人默默行善,他不掛念沒有人知道,也不要感謝函、獎狀、匾額等形相上的讚譽,他隻是老實地布施給人,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施錢、供茶、喜舍結緣、推動文教,他對人作了多少貢獻,看起來沒有人表揚,沒有人讚美,但是他內心很充實、很法喜。

第二,熱鬧的慈悲

有的人很有慈悲心,他看到這個人做善事,也跟著去做;那個人去修橋,也隨喜讚助;聽到那裏有海嘯、地震、天災,大家忙著救濟、捐錢,他也要去幫忙救濟。這都是很好的,但是這還隻是熱鬧的慈悲、一時的慈悲。因為,外在物資的賑濟有限,一旦用完了,就沒有了。人心也需要賑濟,讓它解脫苦惱,不斷擴大升華,得到身心永恒的安頓依止,才是永久的慈悲。

第三,有緣的慈悲

有緣的慈悲就是對我的家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學、同胞等,舉凡跟我有關係的,他有困難了,我跟他有緣分,我跟他有關係,所以我要對他慈悲,給他幫助,這是有緣的慈悲。

第四,無緣的慈悲

有的人選擇對象幫助,但是你不選擇,就是無緣的慈悲。比方他不是我的親戚朋友,我不認識他,甚至彼此的身份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不過,我知道他有了苦難,我就要去幫助他。無緣的慈悲,可以說是慈悲當中最重要的慈悲、最好的慈悲。

慈悲心的開始,當然是從“有緣的慈悲”做起,但慢慢地要升華,就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不需要有緣分,隻要你有苦難,他就來了。因此,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熱鬧的慈悲”“一時的慈悲”之外,我們更要重視“究竟的慈悲”“永恒的慈悲”,這就要從文化、教育等淨化人心做起,才是根本之道。

慈悲,人人都應要有,慈悲,人人都應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