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它並不是盲信。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慧解上,甚至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都可以解答人生的種種疑惑。
——《普門學報·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2
就一般世俗的眼光而言,常會認為佛教是消極的、逃避的、遁世的,那是因為對佛教的“空無”思想沒有正確的理解。無,並不是否定一切,反而具有積極、肯定的意義,因為“無”才能“有”。好比口袋空了,才能裝進更多東西;杯子空了,才能倒進清水。無,本就具足一切,不假外求,“無”是“無限”“無執”“無累”“無求”。當我們的心中,無所企盼,無所獲得,自然不會有失去的痛苦,這就是“無”的境界。學習佛法,也要抱著“空無”的觀念與態度,這樣佛法才能深入心中,也唯有體會“無”的妙用,才能建立新的人生觀。
李蕭錕 繪
星雲語錄
無,本就具足一切,不假外求,“無”是“無限”“無執”“無累”“無求”。當我們的心中,無所企盼,無所獲得,自然不會有失去的痛苦,這就是“無”的境界。
——《人間佛教係列·學佛與求法·從何處下手學法》
3
佛教在人間最大的功能,不隻是超度亡者,令生善趣①,更重要的是和諧社會、清明政治、善治經濟,合於禮法地處理人生各種事業,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這才符合佛陀所揭櫫的人間佛教。
——《星雲日記》
4
佛教要“人間化”“事業化”,但更重要的是“佛法化”,不能“世俗化”。開辦學校,推廣教育,不能以圖利為本;創辦醫院,救人一命,不能金錢至上。可以開設素食餐廳,可以創設果園農場,但不能殺生營業,唯利是圖。此外,隻要是能夠光大佛法的文教慈善,都應該興作。總之,弘法利生的事業,應該有所作為,也應“非佛不作”。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5
人間佛教不是隨意空喊出來的口號。人間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間佛教是般若智慧。有了人間佛教,我們就能看到事理的圓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就能看到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不同的兩個個體,而是你和我是一體的。今日苦難的人間,需要的就是這樣的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才能照破世間的黑暗,人間佛教正是人類未來之希望所係。
——《普門學報·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
6
“人間佛教”這個名詞並非我所發明獨創,而是佛教的原始風貌。佛陀時代的佛教,本就是一種“以出世胸懷,做入世事業”的人間佛教,舉凡菩提心、平等行、因緣觀、般若慧等,隻要是佛陀的教法,都屬於人間佛教的範疇。佛滅後,佛教徒側重義理的研究,而忽略了佛教的社會性和時代性,於是主張解行並重的大乘佛教應運而生,挽救了佛教衰微的危機,因為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就在於人間佛教的實踐。一九三〇年左右,太虛大師曾講說人生佛教;一九四六年,慈航法師在星洲創辦《人間佛教》月刊,此後,人間佛教的名號就一直非常響亮。
——《星雲日記》
7
學佛被批評迷信時怎麼辦?正信比迷信好(因迷信是盲目的),迷信比不信好(因迷信是有,不信則什麼都沒有),不信比邪信好(寧可什麼都不信,也不要邪信)。民間宗教不完全是佛教,人間佛教是正信的、清淨的、道德的、合理的,人間佛教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現實生活的美滿與福德。
——《星雲日記》
8
佛光山推行的人間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合不二的人間佛教,注重個人身心的淨化,生活要過得幸福美滿,人際關係要尊重包容,所以人間佛教的內容有:
(1)家庭溫暖。 (2)身心調和。
(3)生活淨化。 (4)處事愉快。
(5)人群融洽。 (6)環境潔淨。
(7)社會安定。 (8)國家承平。
(9)國際和平。 (10)佛土吉祥。
——《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9
佛教事業不同於一般商業,從事佛教事業的人,應具有信仰、慈悲、給人方便、服務及廣結善緣的理念。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隻要跟佛教的道德、精神相吻合,就可以從事,如旅館服務大眾、百貨提供人們購物、素食館方便人們素食……社會上也有很多人,省吃儉用地來布施,如修橋鋪路、施茶、施水……以促進人間祥和氣氛,當然也算是佛教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