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住世時,有一位比丘到一間珠寶店乞食,正好珠寶商為國王穿珠,見到比丘前來乞食,立刻入內取食。不料珠子從桌上滾到地下,被一隻白鵝吞了下去。

珠寶商出來後,發現珠子不見了,誤以為是比丘竊取的,便以竹杖鞭打比丘,比丘仍不說出詳情,默挨杖鞭,直至身上血流濺地,白鵝引頸舐血,珠寶商盛怒之際,一棒將鵝打死。這時比丘才說出珠子被鵝吞食,珠寶商遂殺鵝取珠,並向比丘懺悔。當問比丘為何不事先說明原委時,比丘說道:“我若說出鵝吞去珠子,則鵝命將難保,現在鵝已被打死,我才說出真相。”珠寶商慚愧自己的魯莽,向比丘謝罪不已。

比丘甘願自己受委屈、受鞭打,也要護住白鵝的生命。承擔起傷害與汙辱的深心處,是慈悲的力量安忍他身口意,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如何能圓成忍辱德行?

佛陀曾於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即使承受割截身軀的痛苦,心意不起嗔怒,安忍如大地,才能承載起廣度三千大千世界有情眾的大願,與恒河沙劫的千錘百煉。現今世界環保意識高漲,珍惜地球資源與保護動物生存的權利,處處都印證佛教的慈悲護生是先進的觀念。

一顆珍珠與一隻鵝的價值,誰輕誰重?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再行深思,重新估定價值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