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三綱五常,講究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倫理,重視仁、義、禮、智、信的德性五常之道。佛教講五戒,戒殺盜淫妄酒,重視從自身的行持到人際關係,擴充至與其他眾生的相處。五常、五戒名稱雖異,精神卻無二致。隻要守住五戒,即能落實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實踐:

第一,仁,要憐惜傷痛

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仁的具體表現。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僅不殺生,而且要護生,要憐惜他人的傷痛。對受天災蹂躪地區伸出援手,如台灣“9·21”震災、救濟南亞海嘯之難等,對貧病者施以醫藥,讓健康的人出錢,為窮苦的人治病,這些都是仁的實踐。我們不僅稱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自己也要學習做“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第二,義,要羞恥憎惡

凡是非分的,都不希求;所有不當的行為,都應戒除。佛教五戒中的“不偷盜”就是義。不僅不偷別人有形的財物,連會損及他人名聲、利益的事,也要戒除不做;對於會損及自己品格的惡行惡事,也要戒慎恐懼地防範。《禮記》說:“知恥近乎勇”,若能知恥憎惡,即能近義。

第三,禮,要謙辭退讓

佛教的“不邪淫”戒,就是尊重別人,不侵犯他人的身體。女性遭到侵害,時有所聞,家庭暴力尤其令人遺憾,同吃一鍋飯的家人,有何天大的仇恨要相互淩遲?社會的暴力現象,動不動就操刀子揮棍棒,傷人性命,也是不懂尊重他人。富裕卻無禮的社會不值得驕傲,唯有大家都知謙恭退讓,才令人稱羨。

第四,智,要辨別是非

《孟子·公孫醜》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智慧就能明辨是非。佛教講“不飲酒”戒,就是強調要過智慧的生活。除了不飲酒,嗎啡、海洛因、搖頭丸等等毒品也不能沾染。喝酒、吸毒不僅戕害身體,還會惑亂心智,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毒品吃得糊裏糊塗、精神渙散,哪能明辨是非善惡?

古人說:“仁誼(義)禮知信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並非抽象的名詞,而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隻要遵守佛教之五戒,即能逐步成為具足“仁、義、禮、智”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