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國藩曾寫信教誡部下:“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身勤則強,佚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怠則亂;軍勤則勝,惰則敗。”勤則興,懶則窮,大凡懶惰的人,不僅是治軍,士、農、工、商,乃至各行各業,必定沒有出息,隻要染上懶惰的習性,必定一生無成。為什麼說“懶則窮”呢?有四點如下:
第一,士懶,終身布衣窮愁潦倒
一個讀書人懶惰不讀書,那必定是求功名,功名無望,求學問,學問無成。或者一個人隻是讀書,不問世事,不肯廣結善緣,你沒有其他的因緣,福德因緣不具備,就是再有學問、再有智慧,沒有助緣,也可能終生布衣窮愁。因此,不管是哪一類的讀書人,若能成功,一定是勤奮所致,若是懶惰,必定窮困潦倒,鬱鬱終生。
第二,農懶,荒廢耕耘食不果腹
俗諺說:“人勤地不懶”,一個勤勞的農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隻要辛勤,用汗水,能把荒田灌溉成寶地,用雙手,能把貧土種出好成果。相反的,一個懶惰的農民,廢耕懶耘,盡管地力再肥沃,也會成為雜草叢生的荒地,田裏草盛禾苗稀,怎能期待收成好、得溫飽?
第三,工懶,日無收益一無所有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實,每個人最大的利器,就是你的心。意誌力堅強的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專心一致,勇往直前,努力完成。一個人若沒有心,慵懶頹廢,即使有再大的資源,遇再好的機緣,得到旁人再大的幫助,也不會有所成就,終究落得一個窮字。
第四,商懶,積聚萬貫到頭成空
企業能成功,必須憑借靈活的頭腦、敏銳的眼光、細心的判斷和果決的執行力,這些都是從“勤”字而來,勤於動腦,勤於分析,勤於積累經驗,勤於廣結善緣。一個從商者,隻是守持父母留下的企業,頂多維持現狀,假如他又懶惰,隻是吃喝玩樂,毫無作為,不善經營,不知道發展業務,即使父母留下萬貫家財,很快地就會“坐吃山空”了。
《大般若經》說:“諸懶惰者,於諸善法及諸勝事,皆不能成。”修道者懶惰懈怠,修行當然無法成就,世界上的營生事業,也是如此。如果放任自己,增長懶惰習性,必定招致窮困潦倒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