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上當的哲學(1 / 3)

一個人能夠承擔與否,

往往就看你吃虧上當的“功行”多深。

吃得起虧、上得了當,

還能甘之如飴、麵不改色,

才能造就包容天地忍耐異己的胸襟。

1993年

7月1日—7月15日

精華語錄

◎我一直感到很快樂,也明白快樂要經過努力、勤勞才能獲得,沒有犧牲奉獻是無法體會到的。

◎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

◎對同事能夠包容體諒,懷著一顆犧牲奉獻的心為社會大眾服務,體會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樂趣,這必定是一個最圓滿的人生規劃。

◎深入佛法的智慧與深入生活的經驗並沒有什麼兩樣。真能讀書的人,能讀懂“生命”,讀通“生活”或“人事”這幾部書,自然處處通達,無所滯礙。

◎勇敢的人不一定有慈悲,但是真慈悲的人必定忍耐。

◎“忍”即是智慧,擁有了真忍之後,能夠逍遙自在,處處桃源淨土。

◎宗教的重要,在於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將生命之流的過去、現在、未來銜接。

◎慈悲忍耐應該是清清楚楚幫助人之後,能帶來人間喜悅,慈悲與般若忍耐是一體兩麵的。

◎有佛教的輪回因果觀,人世間的許多生命差別現象都平等了,人們也能比較慎重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七月 一日 星期四

日複一日,光陰稍縱即逝,今天已經是七月一日——一九九三年下半年度的第一天。回顧過去半年,大家都說我將所有的時間、精神、體力均投注在弘揚佛教,每個人看到我,都好心勸我要多休息、多注意身體。其實我並不感到勞累、疲倦,因為我能夠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刻都能“時盡其用”,都過得很有意義,所以我一直沉浸於禪悅法喜之中。

最近我常抽空至三寶殿巡視工程的進展,尤其對於裝潢中的禪淨法堂深表關切。今天上午,住持心平和尚、禪淨法堂堂主心定、都監院院長依淳、慈善監院慧龍、傳燈會會長依空、人事監院永妙、大覺寺住持慧化以及男眾職事慧日、慧風等人不約而同地集聚法堂,向我請示有關禪淨法堂的事宜,我也很仔細為大家作了說明,並且建議大家提供一些職掌禪淨法堂的名單供我參考,萬萬沒想到會有以下的提名結果——

總督導:心平和尚。

總護法:陳履安。

堂主:心定。

副堂主:慧龍。

監禪師:慧明、慧軍、慈嘉、依嚴等二十人。

指導老師:陳履安、洪啟嵩、孫春華。

維那:慧日。

糾察:慧用。

悅眾:慧教等六人。

下午,與心平和尚、工程監院依寬和李光輝建築師來到覺華園、不二門前察看地形,對於重建覺華園、美化放生池又重新作了一番規劃。我希望加蓋一條行人走道,直接由頭山門通往大雄寶殿,從彌勒佛到覺華園改為多層停車場,讓零零散散來山的信徒集中起來,甚至將他們編號,由法師們帶領他們巡山,講說佛門禮儀,接受佛法的熏陶,成為一批批深具涵養的佛教護法。

高雄縣長餘陳月瑛曾多次上山與我商談高屏溪的問題,我也很希望能夠將高屏溪改為台灣的“水上威尼斯”,由於官方對水利工程有所限製,凡是河床的位置都不允許有建築物存在,因此我建議可設計為水上公園。傍晚時分,餘陳縣長、餘政憲先生又為河床之事來找我,我仍然將原來的看法告知,再次為促成水上公園提出建議。

晚七時三十分,於麻竹園法輪堂召集有心參與《佛教史》寫作之職事、同學五十餘人,為大家授課講說佛教史寫作之要領和內容。我希望大家點點滴滴一起來收集好文章,共同集體創作,完成這項任務。

談到寫作,想起我在寫《無聲息的歌唱》之前,因為喜歡童話,曾經深為李春陽的《紅鯉劫》和《掐指恨》所感動,我寫過《鈔票的話》、提倡佛性平等的《平等下的犧牲者》、夢幻式的故事《星君仙女下凡塵》、發表愛護眾生宣言的《動物界的會議》《佛教童話集》和真人真事的《佛光山靈異錄》。我從寫作中獲得了無限的快樂、享受到極大的滿足。

我看的書籍很廣泛,興趣亦繁多,像最早期喜歡閱讀曆史,曾經將蔡東藩的《曆代通俗演義》一字不漏地看完,一麵看,一麵對他不滿,因為他歪曲史實,凡是佛教好的事情,隻要到了他的筆下都遭到無情的破壞和貶值,這怎能算是曆史?寫曆史就是要去除主觀,還它一個本來麵目。

長久以來,我勤於筆耕,從不懈怠。四十年前,我每天寫稿至清晨,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將寫好的稿件投入郵筒,然後才回去做早課。我一直感到很快樂,也明白快樂要經過努力、勤勞才能獲得,沒有犧牲奉獻是無法體會到的。因此,我覺得要訓練自己在忙中不以為忙、苦中不以為苦、難中不以為難,更期盼佛光山的弟子都能發揮自我、勇於承擔,為這本現代的佛教百科全書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七月 二日 星期五

最近經常聽聞各寺院信徒訴苦抱怨,投訴佛教界的年輕法師在做人處事方麵欠缺分寸,尤其是講話方麵的失當,令許多信徒引以為苦。因此,大家有的不來寺院禮佛,有的不來參加法會,有人甚至把心一橫,揚言再也不要信仰佛教了。對於護法信徒所遭受的委屈,我除了感到抱歉之外,覺得大家不可將信仰佛教與人事間的不和諧混為一談,希望大家將兩件事分開,不要因一時之氣輕易地傷害了佛法。在這裏,我想列舉數則一般寺院發生的“烏鴉嘴事件”提供給大家,以示警惕。

◎有信徒在家忙著燒菜煮飯、照顧小孩,將家中事務一切安頓好之後,就趕著前往寺院參加初一、十五的上供法會。才一進門,就聽寺中住眾說道:“誦經時間不見你來,要吃飯的時候你才來!”信徒聽了,一時啞口無言。

◎身為媽媽都非常希望子女能夠繼承父母的信仰,與寺院結下佛緣,因此念佛共修會的時候,就將孩子帶在身邊一起參加。可是法師見了就劈頭責怪:“下次不要再帶小孩來這裏!”媽媽聞後,覺得十分為難,隻好自己以後也不來參加法會了。

◎許多信徒在道場忙於護法,又努力地接引朋友前往寺院學習佛法,有空則相約朋友成群結伴進入寺院禮佛參訪,但是常被問及:“怎麼帶那麼多人來吃飯?”

◎信徒抽空到寺院拜訪,寺眾指著他說:“平常拜佛的時候不見你來,現在又沒有法會,你來這裏幹什麼?”信徒再也不敢帶人前來寺院了。

◎有的人身體不好,總覺得自己業障深重,就來到佛前懺悔發願。但是,寺中的法師卻無情地說道:“不病的時候不來拜佛,生病的時候卻來了,這樣臨時抱佛腳又有什麼用?”試問,病人聽後心中的感受會是如何?

◎曾有信徒買了兩樣水果,興衝衝地拿來寺院供佛,不幸碰到香燈師,就被問道:“人家都買四樣水果,你為何隻買兩樣來供佛?”信徒為了那兩樣水果,心中一直慚愧不已。

◎有的信徒心存疑問,就到寺院來找住持尋求答案,結果信徒除了碰釘子,還要接受法師們的冷言責備:“你們動不動就要找住持,我們住持哪裏管得了你們家中那麼多的閑事?”

諸如此類的烏鴉嘴事件真是多得不勝枚舉,聽了不禁讓人感到唏噓慨歎。我向來提倡佛光人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落實去做呢?我自問一生從來沒有對信徒發過一次脾氣,說過一句重話,不知道又有多少弟子能夠如此做呢?大家要知道:對信徒隨便發脾氣、使臉色,不隻會斷了信徒學佛的慧命,還會貶低自己的人格修養,難道為人僧寶的處事態度是這樣子的嗎?

各道場的法師們,希望大家能夠常常秉持著一顆體諒他人的慈悲心,愛護信徒,給人歡喜,一起來做好人、說好話、行好事!

七月 三日 星期六

今天一早,黃世梁已代為聯絡好高雄長庚醫院,並等候多時,準備陪同我去看門診。最近左腳不小心受了一點傷,大家都很關心,為了不違拗徒眾的一片孝心,也就隻有“恒順眾生”的去看醫生了。

九點半來到長庚醫院,院長室邱高忠醫師以及副院長李汝浩醫師已經等在門口迎接,陳石銘醫師為我檢查傷口並細心治療,常發心至本山雲水醫院義診的林美君醫師也很關心的趕了過來,本山徒眾覺聖的妹妹餘玻莉及楊素蘋小姐是細心的護士。整個醫療的過程,大家談談說說,不知不覺間就完成了醫療的任務,我感覺如沐春風,好像去拜訪老朋友一般,專業的醫師與護士畢竟不同,能夠給病人帶來信心。

移民至美國的法令條例當中,其中有一條是護理人員優先。而本地合格的護理人員更是供不應求,報上刊載了桃園林敬杏醫師的投書說:“員工薪水從二萬到三萬,免費供膳宿,勞保,每天工作八個半小時,月休六天,還是找不到合格護士。”由此惡性循環,醫院隻有公開征求缺乏專業知識與訓練的“密護”,甚至衛生主管部門竟也擬定了所謂的“護理人員的再修法”,護理法要求有照護理人員方可執業之條文窒礙難行,所以必須修法以維護開業醫師之利益雲雲。據報章刊載,有關“密護”因缺乏專業知識,對患者處理不當所造成的遺憾與不幸,時有所聞。法律條文一訂,往往就是十年、百年的影響,諸公不可不慎。

醫療水準與一個國家的文明成正比,歐美諸國對於醫療專業人員素質之要求尤其重視,護理人員短缺的現象各國都有,但是沒有任何國家開文明之倒車允許密護合法化。護理人員缺少,想來有兩大原因,其一是現代青年貪逸惡勞,不耐於護理工作之煩瑣,如果欠缺宗教情操一般的慈悲涵養,以及對自我機智與耐力的挑戰,很少人能將護理工作做得理想。

有些人工作了幾年,對於生離死別見得多了,往往從“有心”到了“無心”,從“同情”到了“麻木”。難怪善心的護士被比喻為“白衣天使”,我則把她們看成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

我誠心的鼓勵有誌向的佛教女青年發願加入護理人員的行列,或成為義工人員,並能帶給患者信心、歡喜,這就是最上乘的修行法門。

另外,應設立更多的護理學校,一則紓解聯考的壓力,再則令各公私立醫院都有合格的護理人員,對這些專業的護理人員能有良好的製度保障,提升青年就業之意願,也是全民之福祉。

昨天,餘陳縣長跟我見麵,談到她對各種保險的貢獻,她爭取到的有殘障保險、兒童健康保險、農民保險等,社會在進步,漸漸的關心到社會各層麵的需求,乃是可喜的現象。我立刻建議她能成立宗教師的保險,令各宗教的神職人員無意外或病痛的後顧之憂,更能投入服務眾生的工作,也是官方提倡精神建設重要的一環,她非常歡喜的接受我的建議。

回程中,黃世梁問:“師父,跟隨您四十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成就?”我回答他:“你住在佛光山,每個人都認識你黃菩薩是護法金剛,佛光山全體的榮耀,就是你的榮耀,整個佛光人的成長,也是你的成長,這就是最大的成就呀!”

遠在四十年前,黃世梁的夫人黃秀蘭就要跟隨我出家,那時候我還沒有道場,沒答應她。後來見到黃菩薩忠誠耿直,兩人性情相投,就為他倆舉行佛化婚禮,為他倆證婚,結成菩提眷屬。數十年來,在婚姻道上,他們互敬互愛,可說是佛光人家的典範。數年前他倆更進一步結束世俗的事業,全心全意的上山護法,這種能放下、能提起的勇氣與擔當,令我時時感念在心。常常有人問我:什麼樣的人,才夠資格成為我的“入門弟子”?我現在可以回答,能全心全力投入度眾的佛化事業,成就大眾的慧命,有正知正見的人,可以說是我的入門弟子,黃菩薩夫婦是其一也!

中午十二時半,謝銀黨先生約同屏東縣警察局副局長郭顯莊來訪,談到目前轉型期的社會,法治不足,問題叢生。我開玩笑說,要是有人能設計一種特別的電腦程式,成為及時雨的“張老師”,每當人們心中生起貪、癡、嗔、傲慢、疑忌……想不開要吵架、要生氣、要離婚、要厭世輕生時,一按鍵就能化煩惱為菩提、轉黑暗為光明,有一座這樣靈驗的“電腦菩薩”就好了。像兩位這樣有心的警政人員,真正的關心大眾十分難得。未來的文明社會,除了在職的公務人員恪守崗位之外,我提倡人人做警察,人人都有道德勇氣,有關心他人的熱心,則人間淨土可期可待。

下午四時半,約見澳洲中天寺信徒劉昭明、陳秋琴伉儷,並陪同二人至三寶殿禪淨法堂參觀,劉居士認為佛光精神運用在事業上必定會有特殊的成就。我回答說:“一般的事業從‘有’出發,佛教的事業則從‘無’開始。譬如慈莊法師當年經過十年的努力,創建了美國西來寺,功成不居,落成後隨即請調,這就深刻體會到‘以無為有’的歡喜。佛光山的徒眾必須要有這樣的認識,才能成就事業與道業。”

我請劉居士返澳後,關心設立“佛光城”或“佛光社區”的構想,因為澳洲具有自由民主、地大物博、氣候溫和等天時地利的條件,如果能在澳洲設立佛光城,創建佛光淨土的理想,就能實現人間了。

目前的佛光山,可說是佛光城的雛形,許多佛光人盡興乎來,集中士、農、工、商,完成理想的淨土理念,人人都是“從成就大眾中完成自己”的菩薩,期待這樣一座佛光城的建立,帶來人間永久的幸福,這也是我一生當中,努力想去實現的一個理想。

七月 四日 星期日

佛光大學的校長人選,從開始我就屬意黃永武教授和龔鵬程教授二人,黃教授誌在隱退,龔教授書生問政、壯誌淩雲,自己設立國際佛學研究中心,曾擔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今日從台北回山的途中和他聯絡,承蒙龔教授首肯,再相約七月九日於台北普門寺詳談。

剛巧,這兩天龔教授和黃昆輝先生有些意見。龔教授向來快人快語,他是一個對自己充滿信心和理想,對社會充滿熱情和抱負的青年才俊,我早就對他非常欣賞和讚歎。今日《聯合報》上刊登了一篇有關龔教授的報導,加深了我對他的進一步了解——

龔教授事事講求效率、腳踏實地,曾以最優異的成績為台灣大學史料編纂科所錄取,以最優異的成績通過甲種考試,二十七歲榮獲文學博士,三十五歲不到就擔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之職,個人著作多達二三十種,難得的是他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其中他為自己擬訂的生涯規劃也引起我很大的共鳴。龔教授認為一個人:

三十歲以前,是才華風發、感情豐富的時候,這時候最羅曼蒂克,適合從事文學的工作,把這一段歲月規劃為文學的人生。

三十歲至四十歲的階段,由於飽經憂患閱曆,懂得研究過去未來,知道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時空,宜在曆史中沉潛,可以規劃一個曆史的人生。

四十歲至五十歲的歲月過程,力求探討宇宙生命的奧秘,浸醉於哲學的浩瀚大海裏,因此將這一段時間規劃一個哲學的人生。

至於生涯規劃,我覺得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以後應該是一個佛學的人生。因為在這時候人的思想已經成熟,閱曆亦漸漸豐富,凡事比較能以理性去判斷,容易在佛法中覓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談起生涯規劃,孔子曾說:十五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我覺得一個人除了可以依年齡來作生涯規劃之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來發揮所長。

假如你具有重視實際的性格,可從事勞力的服務、機械的工作、農業的生產等。

你有喜歡研究的性格,適合從事工程、科學、醫療、天文、生物、數學、哲學方麵的工作。

你有愛好藝術的性格,不妨考慮去做一位詩人、雕塑、畫家、設計師、導演或者音樂家。

你有社會性的性格,不妨去做義工、服務業、社團輔導和傳教師。

假如你有冒險犯難和開創的性格,那就朝著經理、推銷、政治、軍事的行列邁進。

假如你重視傳統而保守的性格,則你應該去從事行政助理、秘書、會計、銀行員。

如果有宗教的性格,那麼,可以朝公益事業、慈善家、修道者的方向努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能夠敬業樂業,對同事能夠包容體諒,懷著一顆犧牲奉獻的心為社會大眾服務,體會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樂趣,這必定是一個最圓滿的人生規劃。

七月 五日 星期一

今天與叢林學院同學講到寫作的要領。有些同學大專畢業,甚至念了碩士、博士,卻往往一篇文章,文辭不通,講不到問題的核心。

有些同學問到我對佛學的理解能深入淺出,是不是有什麼要訣?

我回答他們說:“哪有什麼要訣?隻是我一生歡喜幫助人的緣故。到了今天,更加能體會到,我所能、所會的東西,都是為了要幫助別人,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的。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

記得一九四九年剛到台灣的時候,遇到同參性如法師,已經是肺病第三期了,當時醫藥不發達,肺病的危險性與傳染性,可以說人見人怕。但是有位真念法師,卻能每天無微不至的為性如法師擦洗掉枇杷葉上的毛,再熬湯煎藥,耐心服侍,令我深受感動。

這期間,道源法師宣講《大乘起信論》,可說是稀有難得。真念法師想去聞法,但是看到性如法師重病在身,又不忍離開,他也聽不懂國語。我乃自告奮勇,承諾每天將聽講的筆記送來給他參考。道源法師講了一個月的《大乘起信論》,我記了十多本的筆記,每天將聽講的內容記下來,另外又搜集了許多參考資料,每天洋洋灑灑一二萬言。一個月下來,他看得歡喜,我也為自己增進了佛學基礎。更意外的是,肺病第三期的性如法師竟然痊愈了。無形中做一件事卻幫了兩個人的忙,連我自己在內,三個人獲得利益,今天想起來,內心還感覺十分歡喜。

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我喜歡和大家共同欣賞,我常把書本朝向對方,久而久之我已能夠將書報雜誌倒念如流。我今天說話能不重複,能讓聽者歡喜,那是因為我常念文章給老人家聽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