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記載: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與蔡國之間。正值兵荒馬亂時,旅途十分艱難窘迫。一行人整整一個禮拜米粒未進,三餐全以藜菜煮羹果腹。顏回擔心孔子的身體承受不住連日粗食,於是四處覓食,好不容易要到一些白米,立刻燒火煮飯,讓大家飽腹。
米飯快熟時,孔子不經意地望見顏回掀起鍋蓋,抓起一把飯塞進口裏。孔子假裝沒看見,轉頭走掉。
煮好後,顏回先請孔子食用。孔子說:“今天我夢見祖先,因此我想先拿來祭拜祖先,再進食。”
“不可以啊!”顏回神情緊張地回說。
“為什麼不可以?”孔子故作滿臉的疑惑。
顏回囁嚅地說:“剛才煮飯時,有一點灰掉進飯鍋裏,棄之不祥,又不好意思給大家吃染灰的白飯,所以先將那一小團白飯吃進肚子裏。”
孔子聽後,滿懷愧疚,為自己懷疑顏回人格的行為感到抱歉。他歎息感慨:“我們以眼見為憑,但親眼見到的猶不可信;也憑借自己所想認識世間,但心猶不足恃。大家要謹記在心,了解一個人實在不容易!”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體驗一定就是真相嗎?因為錯誤的判斷,孔子對得意弟子顏回都會產生懷疑,足以見得,耳目不可恃。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也未必是真相,有時會為六根蒙蔽,或為偏見、短見左右,為愚癡欺瞞。
一段因緣的生起,背後必定有前因後果。常人看到的多半隻是事物整體的一小部分,卻習慣以偏概全地做出評判,往往是非流言由此起,憎恨糾紛由此生;不見他人的努力,隻見現前的成就,於是誤解、嫉妒、隔閡與爭執不斷。為耳目欺瞞,或失去多年的感情,或錯失人才,豈不可惜!
不因一時的判斷,去評論一個人的好壞優劣;而知深觀因緣,縱觀過現未,以慧眼看人、看事、看理,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看出真理的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