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改奢(1 / 1)

春秋時期,齊桓公當上國君時,原想殺了擁戴公子糾的管仲,以報“一箭之仇”,因為鮑叔牙的大力舉薦,任為宰相,相繼推行改革、尊王攘夷,而能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放下仇怨,以管仲天下之奇才的謀略,造就了齊國霸諸侯,一匡天下的盛譽。

管仲輔佐齊桓公治國的智慧,也在匡正國家風氣中展現。一天,齊桓公與群臣集會時,發現臣子穿著太過華麗講究。於是與管仲討論:“我國甚小,財用貧乏,但是群臣不論衣服,還是乘坐的輿駕卻奢華無度。我想下令禁止,你認為可行嗎?”

管仲思索了一會兒,回:“臣聽說,國君品嚐一下味道,臣子便一整碗吃下;若喜愛一件物品,臣子便起效之。現在您吃的必桂之漿,穿的是練紫之衣、狐白之裘,這都是群臣之所以奢侈揮霍的原因。所謂‘不躬不親,庶民不信’,要禁止這些奢侈的風氣,何不先以身作則?”

從此,齊桓公一切的食用力求簡約、樸實。過了一年果真風行草偃,群臣移風,齊國臣民無不起而效之,一改以往奢華的惡習,日常生活都是儉樸無華。

社會國家有不好的風氣,製法以嚴禁的力量,不如領導者以身作則的教育力量來得大。領導者的一言一行,是團體的榜樣與模範,不能不謹慎。我曾對信徒說,大家是我的老師,因為十目所視的要求,“教育”我一切舉止應當威儀端正。

教育的影響力是雙向的,上行之下效之,下視之上必正。有德有智的領導者明白,身教更甚於“法”教,齊桓公的以身作則,用心力改臣民的陋習,使國家更趨穩定,這是所有領導者當仿效的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