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是東漢汝陽人,為人謹嚴持重,具有才德。有一年冬天,洛陽下起大雪,大雪積地丈餘。洛陽縣令出來巡視災情,見到家家戶戶都在掃除積雪,出外求食謀生。唯獨袁安家門前,積雪很厚,沒有通路。縣令以為袁安凍死家中,趕緊叫人掃除積雪,進門查看,才發現袁安僵臥在床。縣令問他為何不出門求食,袁安回答:“天下大雪,人人饑餓,實在不應再向他人求取飲食。”縣令認為他很賢德,於是薦舉為孝廉。
生死關頭,袁安仍能保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為人設想,無怪乎會為縣令所賞識,被薦舉為孝廉。袁安之節,不隻洛陽縣令深為讚歎,曆朝詩人更以詩詞留其節氣,像是“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袁安困積雪,邈然不可幹”、“風雪過門無入處,卻投窮巷覓袁安”、“悲饑閉戶,僵臥袁安我偏憶”、“其臨窗有風,閉戶有雪,自得陶潛之興,仍秉袁安之節”等等。
生活中,我們也常會遇到利益當前的狀況,是要不偷不盜、清廉為義,做一個有所堅持的人?還是要利益為先、作奸犯科,管它情義名節?
事實上,隻要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就知道:人,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舉凡好事、善事,雖力薄,也應盡力去做;貪贓枉法,有負因果之事,縱然利益萬千,也不能有所動搖。
一個有同理心的人,能夠處處為人設想,體諒、寬恕別人,給人因緣。行事有因果,不將自身利益,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自然能夠與人廣結善緣。反之,沒有同理心的人,隻會處處責怪、怨恨別人,不知反省自己,甚至自私自大,有我無人,終將遭人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