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尊為“至聖先師”的孔子,門下弟子就有三千人之多。孔子對弟子的教導,是依照個人的特質與根器,施以不同的教育法。《論語》便有一則孔子“因材施教”的記載。
一次,子路問孔子:“聽到一件合於義理之事,是不是應該立即付諸實踐?”
孔子說:“倘若父親、兄長還在的話,應該先去請示,不能馬上去做。”
又有一次,冉有也來請教,問:“聽到一件合於義理之事,是不是應該立刻去做?”
孔子回答:“是的,應該立刻去做。”
公西華看在眼裏,心裏覺得很奇怪,就去請教孔子:“為什麼老師對相同的問題,會有兩種不同的答案?”
孔子解釋:“那是因為他們兩人的個性不同。冉有的性格畏縮不前,所以要他積極向前;而子路個性急躁,所以要他三思而行,不可莽撞行事。”
一個善於教學的老師,會根據學生的資質,因材施教。而佛教的導師——佛陀,也是根據眾生的根器,觀機逗教,應病與藥。對於執空者,佛陀說有;對於執有者,佛陀說空。能夠依教奉行者,佛陀耐心給予調教;不能依教奉行者,佛陀也方便加以攝受。所以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典,無不是因應十方有情根器、性格萬千而施設,透得此理,就能明白法法道同,空有不相矛盾,而能在當中尋得適合自己的法門,不致尋尋覓覓,盲修瞎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