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平常的事務裏看禪的世界(1 / 2)

大部分的人總以為禪一定要在禪定裏才可以修行,有些人更認為盤起腿來打坐,閉目斂神,眼觀鼻,鼻觀心才是禪。打坐當然是禪,但是禪卻不僅僅限於打坐,舉手投足,一言一笑,無非是禪。乃至隨時隨地的舉手投足,行住坐臥、搬柴運水、飲食睡眠,都充滿禪機。禪是無所不在、遍於一切的。

有一天,溈山禪師詢問前來探望他的徒弟仰山禪師說:“你整個夏天不見人影,都做了些什麼呀?”意思是說,這些日子不參禪、不修行,白白糟蹋了光陰。

仰山禪師回答:“師父,我耕了一塊田,收了一籃果實。”

師父一聽,非常歡喜,於是說:“果真如是,這個夏天你就沒有空過了。”

溈山禪師的意思是:從現實生活來看,如果真的種了一塊田地,也實在有了豐收;在參禪意義上,則是種下了他日成佛作祖的因緣。

徒弟仰山禪師被師父這麼一問,也反過來問師父:“師父,這個夏天,您又做了什麼?”

“我白天吃飯,晚上睡覺。”

仰山禪師聽了,讚歎答道:“師父,這個夏天您也沒有空過時光。”

這種完全投注生命的日常生活,就是禪,也就是升華的世界。正因為溈山禪師得到禪的妙用,才能白天夜晚自在安詳,無論飲食睡眠都能正常自然,所以說禪是無所不在、遍於一切的。

現在一些人被功名利祿、億萬金錢搞得糾纏不清,不僅寢食難安,連坐立都不定。譬如回到家裏,正想坐定安心吃一頓飯,電話鈴響了,一聽又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甚至半夜回家,倒頭將睡,門鈴又響了,又有不速之客來商量重要的業務;隻要眼一閉,心神就不寧,恐怕這一打盹,生意就在懵懂當中泡湯了。終日渾渾噩噩、汲汲營營,沒有一點屬於自我寧靜的時間,這種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可言?

一個禪者的生活,所謂“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是多麼灑脫自如啊!禪的日常生活是盡量將生活簡單化、藝術化、純粹化。

什麼是禪者簡單化、藝術化、純粹化?“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禪者的衣服非常簡單,捆綁起來不及兩斤半重,可以隨時肩挑,雲遊四海,不像一般人出門穿衣,挑三揀四的,還不能稱意。有些人出來聽一場講演,或是參加宴會,常常為了選一件最合心意的衣服而傷透腦筋,最後幹脆不出去,省得麻煩。想一想,為了一件衣服的顏色、長短、合適與否,而錯過一場千載難逢的機緣聚合,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衣服多不一定就是好,少也不見得壞,多少不放在心上,不當作一回事,生活自然簡化,也沒有氣躁心煩的時候了,這不就是最自在的生活方式嗎?生活能如此簡單、淡泊,不追逐名聞利養,再苦的日子也能把它藝術化、純粹化。

除此之外,禪者隨緣逍遙、無求自在的境界,可以用一首詩來形容:“外出參禪和受戒,扁擔繩子隨身帶;出坡作務天天有,為求身心永康泰。”對禪者而言,平常洗碗、掃地、除草、耕田的工作勞動之中,都充滿了禪機,細細去品嚐,到處洋溢著禪趣。能夠保持“若無閑事掛心頭”的一顆心,自然“便是人間好時節”了。對禪者來說,平常多麼煩瑣的事務也要把它簡易化,人際來往複雜的關係也要把它藝術化,而保持康泰的身心、純淨的心靈。有的人碰到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往往就掛礙在心上,久而久之,釀成了心病,無法體會禪者這種“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去住無心、灑脫放曠的生活;不能體會,當然更談不上生命的升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