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曹洞宗的祖師道元禪師,年輕的時候曾到中國天童寺參學。有一天日正當中,看到寺中一位年老的出家人汗流滿麵地在路旁曬幹菜,道元禪師走上前,開口問道:“老師父,你年紀多大了?”
“78歲。”
“年紀這麼大了,怎麼不叫人代做呢?”
老和尚轉目正視道元禪師說:“別人不是我呀!自家分內的事,別人如何代替呢?小便盥洗的本分事,別人代替得了嗎?”
道元禪師聽了恍然有悟,還是不忍心地說:“天氣這麼酷熱,何必一定現在做呢?”
“不是現在,更待何時才是曬幹菜的時候呢?”
禪者參禪的態度是尊天敬地,畢恭畢敬,絕不放棄任何一個機緣,他們以平常心來對待日常的生活,也以平常心來莊嚴未來的世界,而這未來莊嚴美麗的世界,都在當下的轉換提升。
在中國禪宗史上,先有馬祖道一禪師創叢林,繼有百丈懷海禪師立清規於後,留下千年奉為圭臬的製度。百丈禪師並為自己定下一條律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中國佛教自此走向農禪的大道,禪從此落實於中國的大地,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禪者的日常生活雖然無所用心,自在灑脫,但是絕對不是放蕩不羈、遊手好閑。許多禪師勤奮參學、素簡守道的態度是令人十分尊敬的,他們不僅在搬柴運水時參禪,連舉眉瞬目都不放過絲毫禪機,如同永嘉大師說:“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對真正的禪者而言,在平常生活之中,禪是觸目即是,無所不在的。
禪者的生活儉樸,表麵看來似乎苦在其中,其實他們的內心世界已經充實圓滿,所流露的神態是自然而然對參禪悟道的一份向往與追求。佛鑒禪師一缽囊、一鞋袋,穿戴多年,百綴千補,仍然舍不得丟棄。有人勸他更換新的,他說:“這些東西,自從我出夔關以來,至今僅用了50年,怎麼能夠半途棄置不要呢?”
禪者這種超然物外、恬淡知足的升華境界,不正是我們所渴求的嗎?因此我們要從日常生活去體悟俯拾即是的禪意,然後把體悟所得的禪悅化為生命升華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