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範等遵照僖宗旨意,去神策營選取士兵,要發兵守衛潼關。這些神策軍士兵大部分是長安富家子弟,他們當兵主要是衝著豐厚的俸祿和晉升機會,這次聽說真要派他們去前線和黃巢拚命,馬上亂了營。這些富二代回到家中,抱住父母大哭,不願上戰場。也不知是那位家長想了個主意,他花錢雇傭貧家子弟代為出征。這下各家紛紛效仿,更使這批出征的神策軍成了烏合之眾。
出征前僖宗登上章信城樓為張承範送行,張承範向僖宗跪拜辭行,奏道:“聽說黃巢軍隊有幾十萬,向西殺來。齊克讓隻有萬把人,缺衣少食屯駐在關外,現在皇上又派我帶領兩千多人去守潼關,也沒有聽說糧餉供應的計劃,臣有點心寒。願我主趕緊派諸道精兵來支援潼關。”僖宗答道:“愛卿先去,援軍馬上就會到。”
張承範帶領二千八百神策軍,離開長安向潼關進發。這日來到了華州城。城中的老百姓聽說要打仗,都逃到大山裏去了,華州府衙空空如也,隻見鼠跡。幸好糧倉裏還剩有千餘斛糧食。張承範命令軍士每人帶三日糧食向潼關出發。
公元880年,十二月農曆初一,張承範帶領的軍隊來到了潼關。軍隊在城外林中抓到百餘個老百姓,張承範命令他們搬石頭運水修城牆,準備把守潼關。正在這時黃巢的前鋒部隊來到了潼關城下,齊克讓指揮軍隊與義軍接戰,義軍退後了一段距離。隨後黃巢大軍開到,隻見旌旗蔽日,人如潮湧,不見邊際。隻見黃巢令旗一擺,大隊義軍便向齊克讓的唐軍衝了過來。
潼關南有秦嶺,西靠華山,地處黃河渡口,依山而建。它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潼關險峻無比,四周都是高山峽穀,通關小道隻容一人一車行走,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杜甫曾寫過一首詩,名為《潼關吏》,詩中描述了潼關的險要,他寫道: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複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關城無論多麼險峻也要人來把守,可這時齊克讓和張承範的軍隊已經斷糧,軍無糧自
亂,唐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怎麼還能守住潼關呢?要說齊克讓在潼關外這一戰還是對得起唐朝廷地。他帶領手下軍馬與義軍從午時殺到黃昏,擋了黃巢軍四個時辰。天色漸漸昏暗下來,義軍也停止了攻擊。齊克讓的軍兵幾乎一天沒有吃飯,這時頓感饑腸轆轆,寒風刺骨。
士兵們再也忍不住憤怒的情緒,大罵朝廷不送糧秣,不派援兵。他們燒掉營寨,紛紛退入關內。齊克讓見無法指揮,也隨士兵退入潼關。潼關城左側有一條溝穀,名為“禁溝”,可通城關,穀中長滿了灌木青藤,敗兵由此而過,一夜間把“禁溝”踏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