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德育的實施及其有效途徑(代序)(1 / 3)

體驗德育的實施及其有效途徑(代序)

長期以來,人們對學校德育寄予了較高的期望,自學校誕生之日起,德育就承擔了育人的重大使命。推廣社會公德,形成健全人格,解決學生在成長中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問題等等,越來越成為現代德育的主要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的頒布,體現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廣大未成年人特別是中小學生的親切關懷,同時也為學校和社會各層麵加強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明理養德——未成年人道德讀本》正是從這一點出發而編寫的。(以下簡稱《讀本》)

一、按體驗的德育模式確定《讀本》的編寫體例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應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生命的相互溝通、人格的相互對話,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德育尤其如此。具體地說,德育需要教育者重視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用真誠的態度與愛心去重視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用真誠的態度與愛心去和他們交流,在這樣的前提下,改變以傳授知識和空洞說教為主的陳舊德育模式,帶領學生走入生活、走向社會,在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和提升德育理念。在這個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教育者的參與和感悟就顯得十分重要。《讀本》一改過去陳舊的編寫體例,以《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為核心,按20章內容展開,每章以“明理”為前提,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懂得一些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然後從“閱讀材料”中找到學習的榜樣,再讓學生在自身的道德踐履中獲得感悟,從而得到提升。“真情體驗”就是一些學生在道德踐履的體驗中所產生的道德感悟,盡管有些認識還比較膚淺,但至少可以表明在德育的體驗過程中所留下的飛鴻印爪,這是很有意義的。

二、體驗德育的內涵和概念

體驗教育是從經曆和了解中實現行為習慣的轉變,是通過有計劃的主體經曆體驗的德育活動。概括起來可包含以下幾個領域裏的體驗內容:

1. 走進學生生活

學習是學生從事的主要活動之一,因此在學習中進行道德體驗,成為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和失敗,體驗分歧和爭論,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堅強的毅力、友好的合作態度和超強的競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優良的文化和傳統,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人文情懷。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新的教材全麵滲透了德育的內容,隻要教師做德育的有心人,在新課程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從道德角度去感悟和體驗,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走進交往生活

在當代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他們在緊張的學習和生活節奏下,人際交往問題日益突出。在他們中間出現了不會交往、不敢交往、畸形交往等問題,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為此學校的思想道德體驗教育要積極倡導走進交往生活,在交往生活中培養和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建立團結友愛、平等寬容、互幫互助、誠實守信的人際關係。

3. 走進日常生活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人們在生活觀念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應該養成怎樣的生活習慣,成為擺在當代學生麵前的現實問題。學校思想道德體驗教育應該抓住這一主題,創設情景,開展一係列實踐活動,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勤勞節儉、自尊自愛、量入為出的生活方式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為他們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礎。

三、體驗德育的心理學基礎

20世紀初,美國一些教育心理學家提出了“經驗學習”課題,杜威還領導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實驗主義教育改革,其實這裏倡導的就是一種體驗教育。二戰後,杜威的教育改革宣告失敗,但體驗教育卻作為課堂教育的一種補充而被保留下來,成為學生獲得學習生活經驗、體驗社會教育的一條途徑。上個世紀50年代,布魯納又提出了認知結構理論,為體驗德育找到了心理學的依據,其倡導的“發現法”強調學習過程的體驗、內在的動機、信息的提取,這些都成為體驗教育中“體驗”“感悟”等諸多心理過程的理論基礎。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體驗總是與個體的自我意識緊緊相連的,體驗的過程包括四個階段:1.個體親曆的階段,即個體親身經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情境的階段,這是體驗的第一過程;2.個體對上述親曆過程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觀念的階段。其實,每個人都在經曆著許許多多事情,可是,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為體驗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親曆的第一階段,還應當上升到對親曆的反思,以形成人生經驗的階段;3.個體在新情境中檢驗所形成的觀念的適應性階段。正因為經驗具有個體性、主觀性,因此,隻有在新情境中加以檢驗才能克服經驗中的不足之處,或者鞏固經驗中的合理之處,同時,新的情境又會促進經驗思維的靈活性;4.再反思,產生新經驗的階段,並不斷循環。由此可見,體驗教育是在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經驗、新認識,並由此發展為學生適應自然與社會的能力。體驗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成為他們個性成長的一種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