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講,任何學習都是一種體驗的過程。經驗學習一直是美國所倡導的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經驗、體驗社會性教育,完成人際的、情感的或者社會性的價值觀等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體驗德育所倡導的理念並不是一個新名詞,也不是隻重感知的低級教育活動。從曆史上看,每當教育不重視生活實踐,學生被過多限製在課堂上時,人們就會呼籲讓學生更多地走出課堂、體驗生活、體驗社會以達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四、構建體驗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效能
所謂的思想道德體驗是指通過對實踐問題的分析解決,產生主觀性的情感和意識的過程,是把外求與內求有機結合的德育形態。思想道德體驗重視外部自然界和人際交往間的道德信息傳遞,追求體驗者內外全麵的感悟;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追求外在的教育與學生內在的道德成長需要的和諧;實現了知、情、意、行的整合,凸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性、實踐性、主動性和內在性。在實施思想道德體驗模式過程中,一切工作必須圍繞著促進、誘發和推動學生進行道德體驗來展開,要積極組織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活動,創設有感染力的、真實的思想道德情境,來觸發學生對思想道德的切身體驗,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效能。
體驗德育模式的條件——活動、情境和體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體驗過程本身是建立在個體自我意識的基礎之上的,必須依賴外界的刺激,即活動或情境的親曆,並在這種親曆的基礎上進行個體內心的體悟,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和觀念,以致反思和再產生新經驗的反複循環的心智活動。因此,活動、情境和個體體悟成為德育體驗教育所依存的內部條件,體悟能力作為體驗的內部條件,需要依賴實踐活動和具體的情境等外在條件的激發,逐漸形成學生一種內在的素質,成為有效進行道德體驗的一個支點。
體驗德育模式的實施——投身實踐活動。思想道德教育實施的關鍵是組織和促成學生投身實踐活動,讓思想道德教育植根於生動、豐富、現實的生活世界裏。教育者應為學生提供一種情境,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引導學生在道德實踐中獲得一種感受。即獲得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實現價值的真實感受,明白做一個合格公民的道理,養成文明禮貌、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學會適應不同生活環境,掌握創造美好生活的本領。
當然,類似的活動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活動領域是非常廣泛的,但在實施中要注意方向性和時代性,結合未成年人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以收到良好效果。
在實施體驗德育中,必須注重四個結合。首先是把時代要求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結合起來,實現德育目標全麵化,體驗德育必須既體現鮮明的時代精神,又不能割裂曆史、排斥傳統美德,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德育工作既體現曆史的傳承又保持時代的活力,注重實效,不斷發展。其次是把知與行結合起來,實現德育行為的科學化。體驗德育必須加強基礎道德知識和學科知識的學習,用豐富的知識和德育素材來做體驗活動的鋪墊。再次是把體驗活動和學生內心的道德需求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即所開展的實踐活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水平、成長規律和道德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恰當地尋找體驗的誘發點,開展針對性和實效性明顯的活動。最後是把道德引導和自主創造結合起來,實現德育過程規範化。體驗教育倡導個體體驗和自主創新,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但同樣強調教師的設計、組織和引導,從而使整個德育過程張弛有度,確保德育目標的實現。
五、體驗德育的實施途徑
1. 情感溝通是青少年成長的橋梁
情感溝通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粘合劑和催化劑,生命個體從道德認識到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之間,必須以情感溝通為橋梁,否則,體驗德育就成為一句空話。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隻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青少年作為生命的個體的生動的主觀特質,忽視了青少年在德育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把它們當成了可以任意存放東西的口袋,學生在被動接受一些空洞說教的同時,其自身也被“物化”了。事實上,德育隻有激發主體的內在動力和內在生命體驗,才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道德能力。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人格尊嚴、有思維、有情感的人,他們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潤,需要理解和真誠的思想交流,“感人心者,首先是情”,情到深處,受教育者的內心世界就會向你敞開,他就願意和你交流,你指出的缺點他就願意改正,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效應。不懂得情感溝通的德育工作者,整天板著麵孔,動不動就訓人,讓學生懼而遠之,心存戒備,心扉緊閉,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德育的無效和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