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德育的實施及其有效途徑(代序)(3 / 3)

融入了情感的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會碰撞出燦爛的火花,釋放出巨大的情感能量,它將德育的要素自然地以最穩定的形式永駐心田,讓受教育者終身受益。

2. 實踐活動是青少年道德成長的土壤

德育與知育的不同在於前者幫助學生完成從認識到領悟,後者則幫助學生完成從領悟到養成,這兩次轉化就是“明理養德”的全過程。而要承載這兩次轉化的最理想的途徑,便是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到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去領悟。適合於青少年的活動,對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青少年眼裏,非真實的事對未來的生活都賦予了真實的意義,一項訓練耐挫能力的登山活動,就是他未來堅強意誌的一次磨煉;一次遊戲中的合作,就是克服惟我獨尊、培養合作意識的最好途徑;與同伴的一次友好交往,就是他交友合作的一次鮮活經驗。因此,教師應主動關注、研究學生中存在的最典型、最棘手的問題,通過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來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形象性和指導性,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不斷補充、優化和融合已有的道德體驗,有助於他們妥善處理現實中遇到的各種道德問題。實踐活動範圍很廣,內容也十分豐富,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體驗,科學地、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安排德育實踐活動。教師應提高實踐活動的質量,以獲得最好的實際效果。

校園內外可設計、安排的實踐活動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21世紀主題班會案例精編》就是體驗德育實踐活動的一個展台,那些案例是許多一線教師實踐探索的結果。另外,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區的教育相結合,可以把德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加廣闊的德育體驗空間。

3. 生活空間是青少年道德成長的環境

毋庸置疑,思想品德課是實施德育的主渠道,而各學科也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各學科應根據本學科特點進行德育滲透,但是,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教育能量難以得到充分的釋放。既然德育是為青少年的生活服務的,那麼它就應該貫穿於學生生活的整個空間,也就是說,我們的德育必需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學生在走出校門後會發現社會現實與學校教育相去甚遠,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心理上的錯位。事實上,現代學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應走進生活。《廢電池的調查》的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利用暑假時間,結合學科知識,進行的德育體驗活動。德育隻有植根於現實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才具有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

4. 榜樣示範是青少年道德成長的必要渠道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麼,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創傷地、不覺難受地逐漸消失。”《讀本》的“閱讀材料”中所介紹的人物和事件就是好的榜樣,這些材料都是十分珍貴的,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這些素材,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從而讓學生在學榜樣過程中,親曆德育體驗。

教師的榜樣示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身教重於言教”是永恒的真理,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教師的榜樣作用不僅僅是局限於“身教”,教師投入生活的所有熱情、精力、個性、信念等,都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其人生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工作是踏實的還是馬虎的,一言一行是真實的還是虛偽的等等,無一不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總之榜樣的示範作用在於促進學生明理養德。

麵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既要重視課堂教學,又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守道德規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為我們當前的學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必須擺脫傳統德育框架的束縛,走進生活,去構建一種以體驗教育為載體,切實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新的德育模式,用體驗式的教育引領德育走出困境。明理養德是未成年人體驗德育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