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敬老愛幼
一、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的說法。這種說法的意思是:天下眾多的美德,孝心列在第一位,孝敬父母、孝敬長輩是美德的根本所在。孝敬父母已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奉行的一條基本道德原則。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在《大學》中說道:“求忠於孝子之門。”孔子說的就是,孝敬父母的人一定忠於國家,忠於國家的人一定是孝子。孔子還在《論語·論孝》這篇文章中告訴他的學生,為人盡孝,第一要將孝心與孝行合一,對長輩不但要做到“口體”的奉養,更要竭盡內心的虔誠;第二要對長輩和顏悅色,要順其心、勤求教;第三要重視孝道的實踐,對老人做到生前孝養。以後的曆朝曆代,流傳下來許多宣傳孝道的詩文,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寶庫中極為珍貴的材料。
在中國曆史上,不但流傳下來許多宣傳孝道的詩文,還留下了許多孝順父母、愛國愛家的感人事例。南北朝時期,在民間流傳著的民間歌謠《木蘭辭》就歌頌了愛父親、愛家鄉、愛祖國的一位巾幗女傑花木蘭。明代的王冕不僅是一位著名畫家,還是一個十分孝順的兒子。傳說王冕出生在一個十分貧困的農家,父親早亡,他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從小就到鄰家去放牛,主人如果有臘肉、熏魚或別的什麼好吃的食品給他,他便拿一張荷葉包回家孝敬母親。他把主人給他的工錢,都給了母親以維持家裏的生活。母親偶爾給他的一點零花錢,他都節省下來,到學堂買書自學。而民間傳說的“黃香溫席”的故事也是古人孝敬父母的範例。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戎馬一生,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從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人格來看,他們都是十分講究孝道的。開國領袖毛澤東非常孝敬他那樂於助人的善良的母親。1919年,他的母親因病去世,毛澤東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寫了一篇《祭母文》,其中的“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彙”一段,竭盡兒子稱頌母親的言辭,真摯感人,緬懷之情溢於言表。朱德元帥在倥傯的革命生涯中,始終牽掛著他那勤勞慈祥的母親,他寫的《母親的回憶》這篇文章表達了他對母親的緬懷和歌頌。陳毅元帥在他62歲那年路過成都看望年邁多病的老母親時,親手替母親洗尿濕的衣服,表現了他對母親的拳拳孝心。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不僅要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還應親身實踐,做孝敬父母的模範,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傳統美德做出貢獻。
二、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為什麼要孝敬父母?因為父母給我們的恩德是訴說不盡的。正如古人說的那樣,當一個人還是嬰兒的時候,對父母依戀到了極點,父母對子女也特別愛護和關懷,子女有了傷病,父母會全力看護,甚至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子女逐漸長大後,父母仍然想著如何盡到自己的慈愛之心。把一個孩子養大成人,父母要付出多少艱辛,花費多少心血,這是難以計算的。如果子女不孝敬父母,與禽獸又有什麼區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寫的正是出行在外的遊子思念慈母的心情。這首詩以淳樸的筆調,寫出了慈母的愛,反映了人倫的準則。小草在春天的陽光雨露裏茁壯成長,猶如子女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一樣。小草尚且知道報答春天的恩澤,何況為人子女呢?
《中學生守則》中也有要求中學生孝敬父母的內容,這正說明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在加強自身思想品德修養的過程中,孝敬父母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我們始終要懂得這麼一個道理:千古人倫孝為先。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絕不會是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也不會是一個值得人信賴的人,更不可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家庭隻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如何孝敬父母這一社會問題正日益顯現。而不少家庭、學校,對這一點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教育學生孝敬父母,弘揚中華民族的美德,已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任務。開展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動,以小見大,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引導學生從愛父母、愛老人擴展到愛同學、愛他人,進而升華為愛集體、愛祖國。這是孝敬父母的更深層涵義。
從社會發展觀點看,人口老齡化將成為必然趨勢。目前,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老人問題已成為十分突出的社會問題,子女不孝敬父母的現象也很嚴重。雖然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撫助父母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但僅僅依靠法律的約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讓全體公民樹立起孝敬父母的觀念,形成人人孝親敬長的社會風尚。資料表明,到203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突破3億。籌集幾億老人的社會福利費用,妥善安置好他們的生活,這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當今中小學生將是21世紀前葉的中青年,他們對待父母的態度,關係到我國今後兩代人的道德風尚和社會安定。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無論從曆史還是從現實來看都是十分必要的。我國當今的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父母為其安排好了生活中的一切,使其可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致不少獨生子女從不分擔家務,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優裕的生活造成了部分學生的嬌縱、任性,稍有不順,就拿父母出氣,隻知愛的承受,不懂愛的付出。試想,這樣的學生怎麼會有愛他人、愛社會、愛祖國的博大胸懷?寧波市某中學對初一300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知道父母為養育自己所付出錢財的隻占據11.7%。可見,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在當代中學生中影響甚微,亟須為他們補上這一課。
同對待所有的傳統文化一樣,在開展孝敬父母的活動中,對“孝”應該有正確的認識。我們認為,古今可以有相同的修養規範,舊的道德概念可以為今天所用。但不應該毫不分析,全盤接受,全部繼承。今天的“孝”的基本精神應當是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新型關係的反映,應體現社會對人民的愛護與關懷。就這些而言,今天講“孝”,應遵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賦予沿襲幾千年的古老的“孝”以時代感,使這種優秀的傳統服務於現代社會,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生動形象。當然,我們所要吸取的是積極向上的東西,而決非落後腐朽的內容,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孝敬父母的活動在21世紀得以健康積極有效地發展。
三、我們應怎樣做到孝敬父母
對於中學生來說,首先要在思想上明確必須孝敬父母的道理,並從日常做起。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提出以下十條要求:
(1)自己的事情自己辦,不給父母添麻煩;
(2)家務勞動幫著幹,多為父母減負擔;
(3)對待父母有禮貌,早晚起居要問安;
(4)探親訪友離家前,稟告父母莫牽掛;
(5)衣食住行牢牢記,尊長敬老想在前;
(6)艱苦樸素少花錢,不與別人比吃穿;
(7)思想學習勤彙報,懇求父母多指點;
(8)批評教育不頂撞,感謝父母要求嚴;
(9)養育之恩重如山,兒女責任勇承擔;
(10)為人在世品行高,孝敬父母最當先。
這十條內容,從“孝敬”出發,密切聯係青少年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個人的自強、自立、待人接物、勞動習慣、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等方麵提出要求,如果能切切實實地去身體力行,逐步養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對自身的成長是十分有幫助的。
四、敬老愛幼與愛的奉獻
敬老愛幼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一部分。如果說孝敬父母的道德修養是家庭倫理規範的一部分的話,那麼敬老愛幼就是每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進一步深化和延伸,就是在家庭成員之間做到互教互讓、在鄰裏之間做到互利互助等等。
對老年人的尊敬、愛護,其含義是非常深遠和豐富的。就敬老來說,我們提倡的不是那種不講科學的“愚忠”、“愚孝”,而是有利於維護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帶有新時代意義的孝敬和尊敬。老年人在家庭中應處於被尊重和被關懷的位置,我們不應該因老年人社會地位的改變、經濟收入的減少、身體狀況的轉化,或者老年人觀念上的保守、心理承受能力的低下等因素而不尊重老年人,甚至歧視老年人。不管老年人是自己家庭中的成員,還是社會上老年群體中的一員,我們都應尊重他們。老年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他們應該得到社會和家庭的關愛,因為他們一生為社會辛勤工作,他們將兒女撫養成人,對社會和家庭來說,他們功不可沒。
其實,要做到尊敬老人並不難。在大多數家庭裏,親情濃於血。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女兒是母親的貼身小棉襖”,懂事的兒女也可以與父母親如兄弟姐妹。在現代社會裏,兩代人、隔代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為知心朋友。敬老、尊老,就老年人而言,不過是需要下一輩的一聲問候、一個微笑……身為兒孫的能主動去看望老年人,就能夠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就能讓老年人過上舒心、愉快的晚年。對於那些非家庭成員的老年人,我們也應對他們有禮貌,看到他們過馬路、上下車時,我們扶一把;看到他們上車時,我們主動讓座。總之,處處都要設身處地地為老年人考慮,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和關懷,使他們真正感到晚年生活的充實和溫馨。
我們要學會與老人共享歡樂。如果與老人生活在一起,可經常講些高興的事給老人聽,並學會理解老人的感受,幫助他們分擔憂愁;不與老人同住的,可在節假日經常去看望老人。我們是中學生,還可以代替父母主動關心老人,幫助老人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同時也可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幼”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可以從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麵來理解愛幼的含義。
在家庭中,年長的要關心、愛護年幼的,如父母要愛護自己的孩子,哥哥、姐姐要愛護弟弟、妹妹。
在社會大環境中的愛幼有更深更廣的意義。當前,社區建設日益完善,社區幫助我們建立嶄新的鄰裏關係,社區的發展將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並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這中間就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淳樸的愛。從廣義上講,在社會群體中的愛幼是更高尚、更聖潔的愛。在我們國家,由於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諧、融洽,愛幼正是這種美德的一種表現。舉世聞名的“希望工程”正是我國全社會關愛下一代的一項偉大工程。當我們身處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時,我們應該想到那些處境十分困難的孩子們,並向他們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獻出我們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