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善於創新

一、中華民族在不斷創新中前進

人類的曆史實際上就是一個在不斷創新的曆史,是層出不窮的創新活動使人類從其他生物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地球上最智能化的物種。

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就是在不斷創新中譜寫著人類活動的光輝篇章,推進人類的文明史不斷向前。眾所周知的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改變了人類生食的習慣;神農氏發現並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栽培作物,揭開了農業生產的序幕,從此改變了人類隻食野生植物的習俗;紡織技術的鼻祖黃道婆,從發現蠶吐絲,到養蠶、抽絲、織綢,從而改變了人類簡單的服裝材料,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為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不僅要以此感到自傲和光榮,更應不斷開拓創新,務實求真,為現代文明更上一層樓而做出我們的努力。

一個勇於創造,不斷探索的人,也許不一定會擁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一定會有一段充滿活力、精彩絕倫的人生。就像蜿蜒的小溪,固然詩情畫意,然而,洶湧的波濤、咆哮的湍流卻能在充滿活力的碰撞中,產生巨大的能量。

創新,意味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意味著更持久的生命力。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創新中擁有充滿活力的人生,讓我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在現代文明史上添上光輝燦爛的一筆吧!

二、人生就是創造

何謂創造?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定義簡單而明了:創造指“產生前所未有的事物”。這個“前所未有的事物”包括物質領域的事物和精神領域的事物。

創造,一定是新的,模仿得再好,也不過是舊的翻版。對此巴爾紮克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第一個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聰明人,第二個再這樣形容的是傻子。”即使是最高明的模仿都算不上創造。

創造,一定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它的存在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一定要有用。誰都不懂、對誰都沒有用的東西,說得再好,甚至吹破了天,也不過是癡人的幻想,不屬於創造之列。

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創造性是最主要的特點之一。人類不僅能駕馭社會,利用社會;也能發現社會,創造社會。毛澤東說過:“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

人生就是創造,一個人的生命意義就是寄寓於不停頓的創造之中。人類隻有在創造中才能找到人生價值,隻有在創造中才能獲得真正的歡樂、幸福。隻有創造者才是生活的真正主人。

是創造使社會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得到令人炫目的發展。創造是美好的,是極有魅力的,對每一個青少年學生來說,學會創造是一件非常複雜、繁重、艱巨而有趣的事。

那麼,怎樣才能學會創造呢?

學會創造,需要紮實的科學知識。知識就是力量,也是創造的源泉。德國大文學家歌德說:“沒有徹底了解的,便不是你所擁有的。”沒有對科學的徹底了解,沒有紮實的知識基礎,也就不會有創造。創造是一門科學,是知識的積累,是知識的深化,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飛躍。所以做學問,搞發明創造都隻能老老實實地吸取前人的一切,站在巨人的肩上,然後再向前,再逾越他。隻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才會有所作為。

學會創造,需要勇敢,需要膽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就是對現有的一種否定。現有的可能不一定會是合理的,可能是幾千年延續下來,因此要突破、改造,這就需要非凡的勇氣和膽量,就要與舊的傳統習慣勢力鬥爭,要與不合理的規章製度鬥爭,要與人們的舊觀念鬥爭。總之,要有足夠的膽量。要記住,一切偉大的創造都是勇氣和膽量的結晶。

學會創造,需要人的高度忍耐。創造是一個過程,越是重要的,能使社會震驚的創造,其過程就越長,因而,急功近利不行,投機取巧不行,速戰速決也不行。需要的是時間,是耐心,需要的是能經受各種失敗和挫折。不能半途而廢,不能灰心喪氣,不能絕望。一定要有自信心,並將行動堅持到創造發明的成功。

三、不斷進取,開拓創新

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誌士麵對浩茫的大千世界,知難而進,百折不回,克服困難,衝破阻力,開拓前進,摘取了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攀登上一個個光輝的頂點。正是這種開拓進取的精神,使得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繼承和弘揚這一優秀的民族精神,是我們今天創造美好生活,建設兩個文明的精神支柱。

開拓進取,就必須矢誌艱苦創業,勇於創新。實現我國跨世紀的宏偉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渙散創業意誌,懈怠奮鬥精神。

廣大青少年要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因而,要腳踏實地,勤勉敬業,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優異的成績;要勤儉節約,反對奢侈,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要自立自強,迎難而上,努力戰勝創業征途上的種種困難;要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堅持維護社會政治穩定。

開拓進取,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想不受製於人,盡快縮小同發達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尤其要堅持開拓進取。青少年學生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創造活力,要努力在繼承、借鑒前人和他人有益成果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創新,勇攀高峰。

開拓進取,要有永無止境的理想追求。有追求才能前進,才能激發開拓精神。中華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人生觀,是我們開拓進取的精神食糧。我們應以進取精神完善人格,修養道德,終生奮鬥。有了這種精神,才能為國家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開拓進取,要有知難而進的雄心壯誌。沒有雄心壯誌就難以開拓進取。世上確有許多舉步維艱之事,征途中有許多艱難險阻,無雄心壯誌者,就會望而生畏,乃至半途而廢;有知難而進的雄心壯誌,就能開拓出坦途,乘勝前進。

漢代的張騫,在茫茫的戈壁灘上開拓出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寫下了中西史上的壯麗篇章;明代的“三寶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乘船“下西洋”,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政治使節。這些奇跡的產生和壯舉的實現正是開拓進取精神的發揚光大。

開拓進取,要有改革創新的膽略與智慧。人類社會的進步,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改革創新。隻有改革創新才能使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有所開拓和進展。改革創新要衝破舊藩籬的約束,跳出舊思維模式的窠臼,以新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打開新的局麵。當然,這種對舊體製、舊傳統的衝擊和挑戰,有時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要冒著生命的危險。隻要我們在工作中發揮改革創新的精神,克服那種安於現狀、抱殘守缺、不願逾越常規的思維惰性,就能開拓出新的工作局麵。

開拓進取,要有百折不撓的頑強勇氣。前進之路是一條布滿荊棘的曲折之路,就如同唐僧取經,要劈山戰水,勇鬥妖魔。要像孫悟空那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艱難險阻擋不住前進的路。而不能像豬八戒那樣,一遇困難就想回高老莊。可以說能百折不回的開拓,是一個人、一項事業能否不斷前進必備的素質和條件。

縱觀我們中華民族的幾千年文明史,這種開拓進取的精神,曾強化過許多仁人誌士的民族責任和自強意識。這種積極的心態,是中華民族肌體中的鈣質,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四、把握人生,創造命運

人生,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它矛盾而複雜。在人生中,有種種人生際遇,貧賤與富貴,痛苦與快樂,失敗與成功,凶禍與吉福,榮耀與恥辱,曲折與順利,疾病與健康……人們將其稱之為命運。

在許多人看來,命運是很神秘的、難以捉摸的、不可知的,是先天的、不可避免的、命中注定的。

所以孔子就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所以王充就說:“凡人遇偶及道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壽夭之命,也有貴賤貧富之命。”

所以西方有人說:“您願意把祂(神)叫做命運嗎?不錯,因為世界上的一切都依賴它,神是一切原因的原因。”

唯物主義將其稱為唯心論、宿命論。不過,祂很有“生命力”,從原始社會起,經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一直到現在,形形色色,五花八門,非常流行,其信徒也真還不少。

出於剝削階級的統治需要,既然將人的一生看做是一種天命,是預先確定的、無法改變的,萬物就必須服從命運。人們在命運麵前也就隻能馴服而不易抗拒,隻能老老實實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不能抗爭,人就隻能成為命運的奴隸,而不能成為它的主人。這樣對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維持正常的秩序是很有好處的。

那麼,宿命論為什麼在無神論占絕對優勢的中國也會流行呢?一是由於習慣勢力太強大;二是社會中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太多了,太捉摸不定了;三是這些信徒的一般心態是:相信命運似乎對人有好處,強者可以用它欺人,弱者可以用來自慰。

所以,盡管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而且社會改革開放的步子越來越大,然而在當今社會之中相信命運天注定的卻大有人在。當前,有一些中學生,為了考個好成績,而結群去祈求神仙燒香拜佛,這些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人的命運果真是由“天”注定的嗎?當然不是。

的確,我們不能否定環境因素對人的命運發展具有不可選擇性,如人的出生、人的生理條件、人的生存環境、發展條件,人所遇到的機遇等等,但是,這些隻是外部條件,更重要的是人,是人的態度,是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權支配自己的命運,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

創造命運,取決於人對命運的態度。一個人心懷大誌,不認命,頑強地抗爭,做一個生活的強者,那他就不會是命運的奴隸,而是命運的主人。

創造命運,取決於人對責任(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的態度。越是對社會、對個人負責的人,就越是能以天下為己任,就越是能積極地、能動地創造命運,敢於冒險,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從而去創造命運的新世界。

創造命運,取決於人有沒有不屈不撓的意誌品質。俗話說,命運多坎坷,多窮困,多磨難。怎麼辦?那就要頑強奮鬥,堅持下去,使孱者的筋肉變得堅強有力,最後定能改變命運,戰勝命運。

創造命運,取決於人的不斷增長的知識和能力。英國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說:“當智慧和命運交戰,若智慧有膽識敢作敢為,命運就沒有機會動搖它。”

的確,如果一個青年人能不斷用全人類的知識武裝自己,那麼,他就能清楚地洞察命運奧秘,而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當代青少年學生應牢記住這個道理:把握人生,創造命運。

五、創新——弘揚民族精神的永恒動力

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傳承,更要創新。傳承是前提,創新是根本,創新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永恒動力。

作為一個民族精神支柱,僅有曆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曆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曆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曆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在古代就有“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故事,這些故事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鬥爭精神的光輝。這種精神延續到現在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鼓動力,在當今,無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建設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的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

正是這種閃爍著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鼓舞著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鬥的精神的傑出人物:林則徐、譚嗣同、瞿秋白、方誌敏、魯迅、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誌不渝,推動了曆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著時代的麵貌,他們高揚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梁。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我們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現代化強大的中國靠我們去建設,靠我們去維護,我們應自覺地繼承偉大的民族精神並努力發揚光大!

漢唐氣象,時代華章,與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種昂揚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揚。

1.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指南針

相傳在黃帝大戰蚩尤時,我國就有了用來辨認行軍方向的工具——指南車。指南車事實上是一種機械的裝置,指南車在行車時,仙人的手都指著同一方向。指南車的製作原理和指南針利用磁力指示方向不同。在戰國的時候,才出現真正利用磁鐵的磁力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即指南針。

宋代的時候,製造指南針的技術大有進步,間接地也使中國的航海事業發展興盛起來,與中國往來的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因此學會使用指南針,並將它傳到了歐洲。

火藥

火藥是方士在煉丹的過程中發明的,後來,利用火藥發明了火龍炮,火龍炮好像一個火箭筒,在火龍炮的頭尾各有兩隻小火箭,小火箭被點燃後會使火箭筒上升,然後點燃火箭筒裏麵的其他火箭,射向敵軍。火龍炮通常用於水戰。

唐代的時候,火藥已經被用於戰爭,宋朝的時候,已經有鐵罐型的殺傷性武器。中國的火藥是經由蒙古人西征傳到阿拉伯,然後再傳到歐洲的。

印刷術

在沒有印刷術之前,書籍都是一本一本地抄寫出來的。後來出現了拓印、雕版等印刷的方法,但還是很耗時費力,直到宋代的時候,畢昇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才使印刷技術大大地改進。

畢昇將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方塊,將其一端刻上文字,稱為活字印台。印刷時,將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內容排列,固定在有粘劑的底盤上成為活字版,然後在版上塗墨,再用紙覆壓就可以印出文字了。

造紙

中國最早的文字出現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然後有鑄在鍾鼎上的鍾鼎文(又稱金文)。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開始將文字刻在木簡上,用繩索貫穿成冊。秦漢時代,文字是用筆書寫在絲布上的,直到東漢時代,宦官蔡倫將製紙的方法加以改良後,人們才開始大量地使用紙作為書寫工具。造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這種先進的技術經過一千多年後才傳到歐洲。

2. 中國古代新的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早已婦孺皆知,遠播海外,近日中國學者進一步提出,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之外,中國古代還有許多發明對人類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堪與四大發明媲美。

著名科技史專家、中國科技館館長王渝生說,中國古代科技發明輝煌燦爛,光耀世界,中醫中藥、十進位製、赤道坐標係、雕版印刷術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與四大發明同等重要,完全可以稱之為新四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