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個性天空 6. 爭一根跳繩的孩子
陳 潔
案例背景
上課鈴響了,我走進教室。見坐在第一排的華在哭,我忙走上前問道:“怎麼了?”
“這條跳繩不是我的,建的那條才是我的,那是我昨天放學時新買的。”華邊哭邊說。
我看見華的桌子上放著一條帶紅色把兒的綠色跳繩。這時又有兩個學生說:“華說得對,建那條是華的。”
“不是,是我的!”建態度堅決,“我的跳繩把兒是紫色的,他的才是紅色的。”
“不是,是我的。”華仍舊邊哭邊說。
“你們兩個的跳繩怎麼會混在一起呢?”我問。
“我倆比誰的跳繩長,比完了他就弄錯了。”建搶著說。
我問一同陪華買跳繩的曉,曉說:“紫色是華的。”可是看著理直氣壯、態度堅決的建,我一時拿不定主意。一年級小孩子隨聲附和、人雲亦雲的時候很多,究竟誰真誰假呢?
案例過程
望著建和華流著淚的兩張通紅的小臉,我說:“來,把這兩條跳繩都給老師看一看,老師幫你們分出來好不好?”建和華都點了點頭。
我把兩條跳繩收上來,果然那條紫色把兒的跳繩看上去要比紅色把兒的新鮮,草綠色的繩身也比紅色把兒的水靈透明。一眼看去紫色把兒應該是新買的。
可建是老師們心目中的優秀學生啊。會是華糊塗弄錯了嗎?我一時難以判斷,便說:“先把這兩條跳繩放在老師這兒,下課後老師再幫你倆辨認,好嗎?”
下課後,我把他倆叫到身邊,親切地說:“告訴老師,你們喜歡哪條跳繩,為什麼?”
“紫色把兒的。”建說。
“紫色把兒的。”華說。
“為什麼呢?”
“因為紫色把兒的跳繩比紅色把兒的跳繩長。”建說。
我比了比,一樣長。
“一樣長啊!”我說。
“冉那條紫色把兒的繩就長。”建說。
“你喜歡長繩嗎?”我問。
“是。”
我又問華:“你為什麼喜歡紫色把兒的?”“因為它新,好看。”
兩個孩子都把眼睛盯在了這條新繩上。
我說:“那好吧,正好老師還沒有跳繩,既然你們倆都不喜歡紅色把兒的,老師一會兒買一條紫色把兒的換這條紅色把兒的,那現在這條紫色把兒的跳繩你們誰要?”
猶豫了一會兒,華說:“我要。”
建邊離開邊歡呼著說:“一會老師買新的給我,你的就沒有我的新了。”
望著建離去的身影,我已知道這條紫色把兒的跳繩毫無疑問就是華的。
建這個優秀學生的形象一下子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
可是我真的要再買一條跳繩來嗎?這樣隻能助長建貪便宜、自私的心理。
上課了,我頭一次對這些六七歲的孩子很正經地談起了“大家庭”這個概念。“我們小朋友在家時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愛,除此之外,每天我們在學校和同學們在一起,我們天天一起學習,一起遊戲,就是一個大家庭,32名同學就像兄弟姐妹一樣,大家應該互相謙讓……”接著,我又講起了解放軍戰士的生活非常艱苦……有幾名學生舉手說:“他們吃樹皮”、“他們吃草根”、“他們吃褲帶”……“他們喝血,”沒想到建又來了一個插曲,他站起來說,“解放軍把日本鬼子殺死,喝他們的血。”“喝血”?我頓時心中一震,隻覺一股涼氣從心頭生起,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如此說話呢?我說:“老師沒有看到過這個鏡頭,不過我想解放軍是不會喝人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