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成長環境以女性為主,使甲性格受到母親影響較多。心思細膩,以母親為偶像,苛求別人。這就不難解釋他在與同學相處時的困難,他以要求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衣服髒了,在別的男孩子眼裏沒有什麼,可甲卻無法忍受;別人無意間碰了自己的東西,他就會心存厭惡,斤斤計較。反之,他想要的東西別人一定要滿足他。單純的孩子又有幾個能忍受他的處事原則,自然他的朋友少。
以母親為主的單一成長環境使甲的性格趨向女性化。
父母離異,他們母子相依為命。在甲母子的世界裏,彼此就是對方的一切。一方麵母親為了彌補孩子缺少的父愛,小心翼翼地愛護這個孩子,並以母親的審美標準來引導孩子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爸爸在他的心目中是暴力,媽媽在他的心目中是愛,以至他以母親為偶像,對母親過分依戀。別的孩子一周打一兩次電話回家就可以了,可甲幾乎天天要和媽媽聯係。10歲了他仍然堅持要和媽媽睡覺。對媽媽的愛延伸到對女性老師的愛,用他的話說“老師像媽媽”。
對症下藥
一、家校溝通
我首先與他的母親交流。我肯定孩子是一個好孩子,但其個性上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否則,即使孩子成績再優秀也是一個性格上有缺陷的孩子。很快我與甲的媽媽達成了共識:改掉甲在校時每天聽媽媽電話的習慣;甲的一些無理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拓寬甲的生活麵,放假時多讓他與男性接觸,多參加集體活動;對他的細節要求放鬆一些,以一個男孩子的標準引導他的興趣、愛好,如適當帶他參加一些冒險、刺激性的活動,鍛煉他的膽量,讓他的心胸開闊起來。
在與甲爸爸的溝通上比較困難。因為一方麵,孩子排斥爸爸,父子感情不好;另一方麵這位父親已經組織了一個新家庭。但幾次交流下來,我看得出這位爸爸依舊非常愛這個兒子。我很直接地告訴他,他的兒子很優秀但不快樂。在孩子的性格問題上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以孩子目前的年齡,父親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是無人能夠替代的。這位父親終於接受了我的建議,答應以後每周抽出時間與兒子相處。
為了複合這對父子的感情,我抓住期末大考甲想要當三好學生的機會。在考試前,我讓甲父親給甲打了一個電話,鼓勵孩子,並許諾考好了帶甲去上海玩。放下電話時,我似乎看見那一直籠罩在甲稚氣的臉上的憂鬱漸漸地解凍了,浮現的是少有的生動而真實的笑容。
二、與甲溝通
甲問題的解決關鍵還在於甲自己。有了他父母的合作和他對我的信任,我又在班裏舉行了“做個男子漢”的班會。讓孩子們通過討論對做男子漢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結論就定位在要當男子漢就要學會“豁達、樂觀、堅強”。我又單獨找機會和甲探討如何做一個受別人歡迎的人。
甲對色彩很敏感,我推薦他到一位男老師那裏學習畫畫,增加他與男性接觸的機會。我又挑了一個積極、開朗的男生做他的同桌。
半年過去了,甲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性格開始逐漸轉變。現在的他很少和同學發生衝突,他的同桌也成了他的好朋友。更讓人高興的是偶爾他也能提起一兩樁和爸爸在一起的趣事。一切終於開始向好的方麵發展。
案例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健全的人格。”甲這樣表麵看似優秀的孩子,其背後卻有危險的性格缺陷。不及時發現這些問題,任其發展下去,必將造成孩子終身的遺憾。而我們教育者和家長尤其應該重視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讓其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