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成長煩惱 4. 找回學生對我的信任(1 / 1)

三 成長煩惱 4. 找回學生對我的信任

韋春柳

案例背景

一天下午,剛下體育課,宣傳委員就拿著兩截尺子來找我。“韋老師,你看,不知道是誰把尺子弄斷了,這樣我們怎麼出黑板報呀?”我跟著他走進教室,還有些學生沒有回到班級。我舉起尺子,嚴肅地向教室裏的學生們問道:“你們看到誰把尺子弄斷了?”大家先是一愣,馬上反應過來,都說:“不是我!”然後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學生說:“去上體育課之前,我看見洋洋拿尺子當金箍棒學孫大聖來著。”幾個學生表示他們也看見了。還有學生突然想起,上體育課做完操,洋洋曾回過教室。

案例過程

這個洋洋是全班乃至全年級有名的“搗蛋鬼”。洋洋五歲時,他父母離婚了,誰都不願意要他,隻有爺爺奶奶願意領養他。目睹了父母親的種種爭吵打鬧,他的叛逆性特別強,根本不聽爺爺奶奶的教導。平時在學校打同學、罵老師、摔椅子、砸玻璃,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是不會令人奇怪的。我從二年級接手這個班級開始,老師們就跟我數落過他的一大堆缺點,並給我提出“忠告”:一定要小心這顆“定時炸彈”,他會不時地讓你趕到“戰場”去處理事故的。這次折斷尺子的,不是他還有誰?教育過他那麼多次,一點都沒有長進!

正想著他的種種劣跡,他就滿頭大汗地跑進教室了。同學們都安靜下來,等待著一場“戰爭”。我喊到:“洋洋,你過來。”看著他若無其事地走過來,我氣不打一處來,衝著他大聲地說:“好好的尺子,你為什麼要把它折斷了?”他一臉無辜地說:“不是我幹的。”還不承認!我的語調提高了八度:“還說不是你幹的?上體育課之前尺子還好好的,隻有你拿來當金箍棒舞來舞去。上體育課又跑回教室來,不是你,還有誰碰過尺子!”他用憤怒的表情回敬了我,雙手握成小拳頭,一臉不服氣的樣子。我瞪著他,嚴厲地說:“搞破壞總有你的份!走,跟我到辦公室去!”我一邊說,一邊拽著他的手。沒想到,他猛地一甩手,大聲地抗議:“尺子斷了不關我的事!”敢這樣對我說話,更讓我火冒三丈。我劈頭蓋臉又是一頓批評,絲毫不給他解釋的機會。他倔強地歪著腦袋,嘴裏嘟噥著:“反正說什麼,你也不相信我,我又不是好學生。”我聽了他的話,心裏不由地震動了一下,難道我平時隻相信“好學生”嗎?

回到辦公室,我靜下心來,思前想後,覺得應該再去找學生了解了解情況。仔細一問才知道,並沒有誰親眼看到洋洋把尺子弄斷了,都隻是猜測的,而且上體育課的時候,教室的門沒有關起來,幾個跟洋洋一起回到教室的學生都說,他們是喝完水就又跑到操場上了。我意識到,這次對問題的處理,是我太主觀了,沒有調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怪罪洋洋。

反思過去我在處理洋洋的各種“事件”時,都是高高在上,措辭嚴厲。我知道自己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失掉了他對我的信任。作為老師,應該認真地去了解事情的起因,而不是盲目地訓斥學生,應心平氣和地允許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孩子犯了錯,與其責罵懲罰,不如給孩子信任和理解,當孩子解釋真相、承認錯誤時,與其說是你信任了孩子,不如說是孩子信任了你,向你敞開了心扉。

於是,我決定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努力重建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我去買了一把新尺子,利用第二天的晨讀時間,在全班同學麵前把我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做了小結,承認自己錯怪了洋洋。洋洋當時一臉驚訝,但什麼也沒說。在以後的學習和其他活動中,我經常會給洋洋一些表現的機會。每當他認真完成了任務,我都會給他肯定的評價或是在同學們麵前表揚他。漸漸地,我感受到了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對我的信任。慢慢地,他闖的禍少了,變得對老師、同學有禮貌了。他的笑臉讓我對過去自己莽撞地處理學生問題感到慚愧,也為自己及時糾正不良的教育方式,找回了學生的信任而感到欣慰。

案例反思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是心與心的交融,情與情的共鳴,沒有教育者的真情投入,就沒有學生的真情回報。古語雲:“親其師,信其道。”人的感情是具有感染性的。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中,會引起共鳴,激起學生對教師的愛戴、尊敬之情,從而信任老師,並樂於接受教師的教導。

相互的信任意味著相互的理解、支持與關心。教師的信任意味著對學生無限發展可能的無條件的尊重與接納。教師的責任就在於用自己的信任幫助孩子發現與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激勵他去嚐試,去選擇,去實現自己的種種可能,以達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

加拿大著名現象學教育家馬克思·範梅南指出:對於教育學理解的實踐來說,再也沒有什麼比我們的信任的同情心這種品質更重要的了。信任的同情心使我們能及時領悟孩子的體驗與情緒,在與學生分享快樂、痛苦與煩惱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有了真正的內心接觸,建立起了真正親密的關係。而這一切意味著真正的教育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