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家校溝通 7. 幫孩子找回溫暖的家(1 / 1)

四 家校溝通 7. 幫孩子找回溫暖的家

黃國蘭

案例背景

娜是我們班一個可愛而又多愁善感的小女孩,不但人長得漂亮,而且學習也很棒。上學期期末考試,各科成績都是優秀。可這學期開學以來,我發現她變了好多,不像以前那樣愛笑了,經常獨自一個人站在走廊上望著遠方;上課也不像以前那樣愛發言了,有時還會發呆;第一次數學測驗,全班就她一人不及格。發卷子那天,我好想批評她一頓,但看她那雙充滿淚水的眼睛,我知道她現在一定比我還難過,她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幫助。

案例過程

麵對漸漸退步的娜,我真誠地找娜談了話。我說,你在學校裏的表現一直很不錯,老師們都讚許你,那為什麼最近一段時間你的情緒很不好?是不是家裏出了什麼事情?才說到這裏,娜就傷心地哭了:“我不知道我的家在哪裏?”娜這樣對我說。本來娜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前兩年爸爸到北京去做生意有了外遇,春節前父母離了婚。她跟她媽媽,但每月的夥食費由她爸爸支付。自從爸爸在外麵有了別的女人後,媽媽的脾氣就越來越壞,經常把氣撒在娜的身上,整天就知道賭錢,娜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沒有家的孩子。最讓娜難過的是,每月到爸爸那裏拿夥食費時那個女人的冷嘲熱諷。

下午放學後,我來到娜的家,隻見她一個人在做飯,我問她媽媽在哪裏?她說在隔壁打牌。我找到娜的媽媽,想跟她談談娜的情況,可她卻忙著打牌,根本不理我。等了一會兒,我說:“阿姨,我想跟你談談娜的事情好嗎?”她說:“不要找我談,去找她爸談。”我說:“那她爸在哪裏?”她馬上激動地說:“死啦!”她情緒激動,根本無法心平氣和地交流,於是我隻好回來了。一路上,我的心情越來越沉重,怎麼辦呢?我連夜寫了一封信給娜的媽媽,信裏很誠懇地談了我對婚姻、家庭生活的一些看法,跟她說娜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孩子,向她講了娜現在的情況,希望她振作起來,做孩子的榜樣。第二天,我把信讓娜拿給她媽媽,沒想到當天下午放學後,娜的媽媽就到學校來找我。我們一直談到很晚,彼此感覺像多了個朋友似的。她說她很感謝我,為她解開了心中的這個疙瘩,以後她會振作起來,好好撫養孩子。後來,我也常找娜談話,希望她要理解媽媽的辛苦,做媽媽的朋友。我還想方設法找到娜的爸爸,把娜和她媽媽的一些情況都跟他講了,希望他能為娜考慮,他當即表示每月按時送錢回來給娜。現在娜又恢複了往日的笑容,隻是多了幾分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

時間衝淡了許多記憶,但孩子們成長的每一個笑容,都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中。是他們讓我更明白班主任是學生精神的關懷者、服務者的深刻含義。賦予愛的教育就如同涓涓細流澆灌每一塊心田,如同溫暖的陽關照耀每一株幼苗,他們會在我們的關愛中健康成長,成為祖國明天的棟梁。

案例反思

“愛是教育的原動力”,愛是師德的核心內容。教師的愛,不僅蘊含在教師的人格中,更是一種行動,體現於師生交往中。對班主任來說,則意味著更多的愛的投入。尤其是對特殊家庭學生的愛,雖然超出了班主任基本工作時間的付出,但正凸顯了班主任的愛的奉獻。也正是因為如此,愛的效果才是不可度量的。誠如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言,一方麵,“愛的施與”對教師來說,“達到自我升華”,另一方麵,“愛在彼此存在中實現,一個真實的自我和另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在彼此互愛中聯係起來,這樣,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輝中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