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家校溝通 6. 讓孩子懂得“感恩”(1 / 1)

四 家校溝通 6. 讓孩子懂得“感恩”

王曉嬌

案例背景

生日,對於大部分的孩子來說,就意味著香噴噴的蛋糕、亮閃閃的燭光、精美的禮物;家長們為了博得孩子的歡心,也對孩子的生日表現出極高的熱情,有的甚至一次生日party花去數千元都毫不吝惜。這種現象現在屢見不鮮,對於有些家庭經濟情況不是很好的家庭來說,給孩子過生日幾乎成了一種負擔,一種精神和經濟上的壓力。這種愈演愈烈的不正常的生日慶賀活動,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於是我想出了下麵的一個辦法。

案例過程

再過一個星期就是我班學生蘭十歲的生日,蘭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一個是教師,一個是醫生。我想:借蘭過生日與蘭的父母商量,順便搞一個活動。我把我的想法與蘭的爸爸媽媽商量以後,得到了他們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蘭的生日活動也由此做了安排。

星期日,我參加了為蘭精心安排的生日聚會。在這個孩子的生日party上,應邀前來的親戚、朋友、同學、老師都被提前告知不接受任何禮物。我和幾個學生送的生日賀卡也是經再三解釋才被收下的。相反,每位到場的客人,包括孩子的父母都收到了小“壽星”的禮物——孩子自己動手製作的賀卡。在每一張賀卡上,孩子都用她稚嫩的筆寫下了不一樣的話語,畫上了不一樣的插圖,卻又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感謝所有幫助和關心自己的親人、朋友。麵對客人,孩子高聲朗讀了賀卡,和好朋友一起表演了精心準備的節目,她的出色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從她那純真的笑臉上,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她內心的真誠和謝意。

孩子的母親告訴我,為了讓孩子的生日過得有意義,全家開了家庭會;為了製作賀卡,孩子整整忙了一周。“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家長有必要引導他們學會付出,懂得回報。”聽著蘭媽媽的話,我突然想到了一個節日——美國的感恩節。在美國,每年十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感恩節,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相互祝福致謝。感恩節前後,學校還會組織學生舉行各種募捐活動,為慈善機構、為身邊的窮人出一份力,旨在培養學生關愛他人、回報社會的美德。而在我們絕大多數獨生子女身上,缺少的正是這種“感恩”的情懷。自私、驕橫、冷漠、不善於合作,幾乎成了現在孩子的通病。究其原因,不正是“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嗎?蘭的生日慶賀活動,按著我與蘭父母預先的設計順序進行。正在大家感到十分高興的時候,蘭捧上一束鮮花來到她的爸爸媽媽麵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說:“謝謝爸爸媽媽讓我來到這個幸福的世界,謝謝爸爸媽媽十年來養育和培養我成長,我長大後一定不會忘記爸媽的恩情……”說著蘭又麵對大家說:“謝謝今天所有的長輩和朋友,謝謝你們對我成長的關懷和幫助。”蘭的一席話語,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我看到蘭的臉上洋溢著從來沒有過的甜甜的笑。

蘭的生日慶賀活動雖然過去了,但我發現我們班學生的生日慶賀活動居然也改變了往日的模式,懂得了感恩,從中也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案例反思

蘭的生日慶賀活動,通過我和蘭父母的設計,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生日是個感恩節”。試想,當這種“感恩”的情感體驗內化為孩子的道德行為時,誰能否認孩子不會實現從惟我獨尊到懂得感謝,從一味索取到樂意付出的超越呢?這種生命價值取向的提升不是比收到任何昂貴的禮物更有意義嗎?

記得有位先哲說過,這世上有一種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當你付出的越多,你的失去並不因之減少,相反,你得到的心靈快樂就越多。

願我們的孩子在生日中懂得感恩,也得到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