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綿綿愛心 4.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韓 熠
案例背景
濤,小學五年級學生,獨生子女。學齡前,父母上班時間無暇照顧他,他常常獨自被反鎖在家中。沒有上幼兒園和學前班的經曆。一年級時,他膽小,不敢與同學玩;二年級開始,他出現了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的現象。三年級時,我開始擔任濤的班主任,發現他與同學不能很好地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差,情緒容易激動,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打架。
濤的父親,高中畢業,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無不良嗜好。濤的母親,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和學校的聯係者,高中畢業,有明顯的語言表達障礙,和我溝通時情緒緊張,以至出汗。受性格局限,濤的父母很少與鄰居交往。濤幼兒時期經常受到鄰居的欺負。
案例過程
我認為,濤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除受其父母先天遺傳因素及後天社交技能缺陷的影響外,主要是由於在幼兒時期缺乏與他人正常交往的經曆,沒有上過幼兒園和學前班,因而進入小學後對學校的集體生活很不適應。
具體說,濤在上學前經曆的冷漠、孤獨與不公平的處境,造成了他不良的情緒性疑慮,致使他上學後,在某些方麵產生了與所在群體的對立情緒。同時,由於濤在家庭中缺少關愛,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於是產生了參與班級群體並得到補償的意向和願望。但是,由於他不善表達,缺乏自信,就使得這一願望不能實現,從而導致情緒的波動和行為過激,又加劇了對立與參與的心理矛盾。
根據以上分析,我判斷這是一例由於幼兒時期所處環境不良,造成情商低下而導致的交往問題。
我認為,濤的問題需要采用綜合性的輔導對策來解決,即綜合采用“調整認知,調控情緒,指導行為”的策略。“調整認知”就是通過改善濤與所處環境的關係,滿足其愛與歸屬感的需要,幫助其建立安全感,消除戒備心理,提高交往自信。“調控情緒”就是幫助濤及時覺察,妥善處理,有效消除自己的負麵情緒,提高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指導行為”就是以明示、暗示、獎勵等手段對濤的交往行為進行及時的指導。
提高濤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學會自覺控製並合理宣泄自己的過激情緒;鼓勵他積極融入集體,並和周圍的人群有較好的交往。
濤把自己座位的邊界視為不可侵犯的“疆域”,當同學的胳膊不小心越過“邊界線”,或者後排同學的腳碰到他的椅子時,濤就會“大打出手”。一次,濤又因為這種情況與同學打起來了。我待他情緒平複之後,邀他到辦公室進行交談。在聽濤傾訴時,我發現他總認為別的同學是在故意欺負自己。於是,我幫助濤澄清了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用打人的方法對付這種“欺負”,雖然痛快,但並沒有給自己帶來歡樂;第二,自己如果能和周圍同學友好相處,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第三,改善和其他同學的關係應采取語言溝通等文明的方式。事後證明這樣做十分有效地轉變了濤的壞習慣。
有一次課間,值日的同學在擦黑板。濤看到粉筆末兒落到值日生的衣服上,出於好意,他拍打了值日生的後背。值日生誤認為濤打自己,於是兩人就在講台上扭打起來。事後,我再次把濤請到辦公室進行交談。在交談過程中,我向濤分析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