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爺孝期未過,他便將矛頭對準了溫家繼老太爺之下的又一頂梁柱——溫家三老爺,溫齊。
太子暴斃前,正被老皇帝欽點至兩淮巡查鹽政。聽聞先帝駕崩的噩耗,他即刻便啟程驅馬朝大都趕,然而終究慢人一步,死在了金陵。
這中間是何種關係,明眼人都看的清白。然而新帝卻羅列了三十八條罪狀,意圖栽贓溫齊任下昏亂無治,災禍叢生,民生異變,苦不堪言。就連太子之死,亦於他脫不了幹係。
溫家多年經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宮內的消息多少傳出來一星半點。如此,溫家上下自然人心惶惶,隻等著人頭落地的一天。
然而,正在此時,事情卻突生變化。
溫家三老爺一封奏折遞上大都,言辭間對先帝太子萬分儒慕,忠心不二。又例數溫老太爺自開國來種種壯舉,以彰顯溫家滿門勞苦功高、品德高尚。
新帝在朝堂上聽的怒火叢生,恨不得立刻賜死這一家冤孽的時候,他卻話鋒一轉,談及自家妻兒母親,話裏話外,托孤之意竟昭然若揭!
朝堂上下一片嘩然之時,已有消息自兩淮遞來。原來溫齊算準了日子,在奏折遞上聖案之前,便將自己以三尺白綾了斷在了他於淮南的府邸之內。還留書兩份,一份於孤寡妻兒母親,自稱不慈不孝,枉生於世,字裏行間,珠璣嵌血,無不令聞者流淚,嗟歎不已。
一封於新帝,隻說自己一心忠於先帝,隻願為先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先帝終究還是駕崩,他自覺了無生趣,幹脆自我了斷,隻願遺體能與先帝物品一並入葬,在地下仍能為知己盡心盡力。
這一消息傳開後,簡直舉國震撼!
莫說大厲朝,就連前朝幾代,細數下來,也早已廢除了陪葬的明文規定。溫齊乃是幾百年來頭一個甘願為舊主自縊的朝臣!
他若名不見經傳也就罷了,偏偏卻還是朝野上下最為肥缺的差位主人,管理著兩淮的鹽政。輕易招招手,便有數不盡的富貴榮華盡在眼前。家中妻子溫柔賢惠,膝下孩童繞膝盡孝,上有遮風擋雨的兄長若幹……
這樣的人生贏家,竟毫不留戀的就追隨先帝爺去了!
自然有感歎溫齊不識好歹的,然而大多數人,還是隨大流的在誇讚他赤誠忠心,隳肝瀝膽,乃大厲開國來第一忠節!
加上他為官並不太過貪腐,平日也圓滑機警,左右逢源。一時間,在新帝尚未反應過來的當口,朝野上下便已經有誌一同的開始稱讚溫老爺與溫老太爺父子二人氣節過人,對先帝爺此般赤誠,足可三年化碧。
新帝縱然恨的飲血,卻也無法在這個當口明目張膽的尋溫家麻煩。
畢竟孝道迫人,他若緊追不放,難免落人口實,得個誅殺老臣、公報私仇的名聲。
溫家,非但除不得,還得悉心安撫嗬護,以示天子仁慈。
新帝卻也不願給溫家太多好處,於是兩位溫老爺分明在朝內做官,卻被刻意忽略。反倒是生於內宅從未見人的溫家二少爺,被一旨分封,取他字輩,成了大曆開國來的頭一個的一等忠賢子爵。賞賜封地二百裏,每年奉銀四百一十兩,祿米三百斛。其次則是賞賜給溫家闔府的其餘珠寶綢緞無數。
此事發展令人深感意外,古往今來,爵位,都代表了極為豐厚的財富和充滿保障的未來。
然而對本就富足的溫家二少爺來說,這卻未必是件好事。
尤其新帝劃給他的封地,還是大厲最為荒涼南邊方向那個素有窮惡始稱的賦春!
賦春這個地方,雖說一麵臨海,還擁有大片的平原,據理論來說,該是個油水豐美的富饒地方。然而古往今來,卻從未有帝王真正將此地收入囊中。莫說人心繁雜,就光是水土,便大有文章可做。賦春周邊環繞群山的一麵,常年被瘴氣籠罩,山內雖有珍寶,卻少有人能在瘴氣下全身而退。幾百年下來,光是折在瘴氣下的人便不知凡幾,跟勿論在賦春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