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簡單而隆重,林晗跪蒲團上給祖先上香同這三叔公用蒼老有力聲音念誦著綿長林氏家訓:

孝始於事親,終於報國,移考以作忠,即顯親以全孝,此之謂大孝。

孝為立身之本。若不孝於親,必不能忠於國,友於兄弟,睦於宗親、鄉黨,合群於社會,必反為社會之蠹蟲。

如何能使人之行為皆善請必自孝父母始。人能以父母待子女之心行事,則萬善之本己立,由是而友兄弟,而睦宗族,而篤鄉裏,由是而居鄉則為善,入仕則不為貪吏。

人子事親,無論窮富,當以奉養為先。富者能夠供甘旨,貧者能菽水承歡,各憑其力。務能承親誌,和顏婉語,不可貌奉心違,以貽父母憂。

子之孝,不如率媳婦以孝。媳婦居家之時多,潔奉飯食起居,自較周到,故俗謂孝婦勝一孝子。

人子事親,有一分力,即應一分力,不能稍有吝惜。有兄弟分家。各豐衣足食,而於父母身上應之責,竟彼比推諉。計較分毫,此之謂大不孝。

人子事親,晨昏定省,久出必告,返必麵。古人父母謝世,若有遠行,亦必拜墓而去。

父母教育子女,未有先存子女報答之念者。子女幼而能誌於學,長而能忠於事,進而能立德,立功,立言,為國家社會有用人才,皆所以報答父母教養之心,皆孝之大者。

親有過失,子女當輕言柔聲委婉進諫,若親誌不從,則俟親心愉悅時再說,不陷父母於不義,亦為孝之一端。

墳墓乃先人藏骸之所,年時務須拜掃;家廟乃先祖神靈棲托之處,年節必修祭祀,力之所及,勿以代遠而不顧,勿以路遙而不往,屆時族人相處,正可以聯族誼而敦一本之親。

孔子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至也。”後世陋俗,有割股斷指以療親病者,此迷信之談,背人倫之旨,非子女行孝所當為。

葬親陋俗,風水之說,謂先人葬佳地,後人可致富貴。從無此理,亦無此事。所以曆代家訓,皆以此為誡。安先人體魄之地,惟擇高阜,士質幹燥,僻靜不易受人畜破壞之處為佳,從來貧富貴賤無常,與風水何幹古代帝王之家,亦同此理,今則舉行火葬,事簡而費省。當視親之生前意願而行,不違親意,即是孝。

舊俗喪親,必請僧念經超度,聲樂鼓吹,奢侈浪費,於死者何益曆代家訓,諄諄示誡,應知警惕。

………………

張雲溪站宗祠靠近門地方,安靜聆聽著。這傳承千年家訓,經過一代代家族長修繕越發完備和變通。

她不是第一次研究這本家訓,隻是每次聽著三叔公用如此蒼勁有力聲調朗誦時候,都會感懷。這些東西,是她那個時代多少人還記得東西?是多少人還遵守東西?

無非不過都是拿著這些東西做筏子,展示自己是一個有曆史、有淵源存,不同於其他罷了。看他們行事,可有半點。記得曾經有人說過,民國之後,再無氏族。仔細想想,可不就是如此。

她嘴角彎彎勾著,看著三叔公取下林晗一縷頭發用黃紙包了,放入一個小巧木匣埋供奉祖先魚牧圖上前台案上。這樣供奉七七四十九天後,就會拿下來埋外麵地基下麵。哪裏埋著族裏生兒胎盤,意為落葉歸根。不管日後走多遠,後都會回到這裏。一如那扇門,從這裏誕生也會從這裏送葬。

儀式結束,長輩各做了一些訓誡。張雲溪就拉著林晗離開了宗祠。林晗需要回到宅子裏,換上除孝後衣服然後參加特意舉辦宴會。

進入自己院子,丫鬟早早準備好了湯水。焚香清理後,將濕漉漉頭發擰幹。梳成一根辮子身後,將頭頂頭發都仔細編起來同其他頭發彙成一股,賈環那麼繁瑣。隻是簡單紮了一個青藍色額帶,上麵點綴著漂亮卵形碧翠。

張雲溪他穿上裏衣後,仔細親手將自己做衣服幫他套上。上麵繡著青竹慧蝠,是寓意很好圖樣。用黑色和銀色線,*繡技法繡。手工精美,如同花樣一般。外罩一件銀色素羅莎,大大兜風袖很有一番飄逸。紮上腰帶,頗有英雄少年郎味道。

“好了!”張雲溪再次整理了一下衣服上麵褶皺,笑著點了他鼻子以下:“從今兒到你總角隻時,母親我就不再為你做衣服了。你是打孩子了,長得母親手腳懶惰。你就委屈一下吧!”

“能有一件就不錯了,兒子知道母親心裏有兒子就好!”林晗羞澀笑笑。

“那走吧!”張雲溪伸手給他,他看著張雲溪手,抿抿唇將手搭上去:“這是兒子後一次牽母親手了,兒子大了!”

“我知道!”張雲溪低頭看了他一眼,笑著帶著他走了出去。

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