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其一是張家下一輩子孫就成了上海人,再怎麼說也是大城市,不管如何總是比鄉下好發展,還有就是讓張豫瑾好好的孝順他母親,他母親好像過幾年就去世了,到了上海好好去醫院檢查下;而且兩三年之後,他就可以直接在上海找家醫院發展,這樣工資也高些。
其二是張家與顧家上一輩就是親戚,大家住在附近也是好好相互照顧,張豫瑾在原作裏叫顧老太太是“姑外婆”,她也搞不順這種親戚關係,反正張豫瑾在與張曼璐退親之後還去她家看看,還有就是他結婚還特意親自送了請帖到顧家,可見親戚關係是挺近的。
其三是打戰時,那邊的田地與房子也不知道能不能保住,她不大清楚國民時期的曆史,畢業十多年了,中國近代史學了也早就忘記了,總之大家是親戚,能幫就幫一把吧,哈哈,也是相互幫吧,張豫瑾是個醫生,有他在上海發展,對顧家老小隻有好處,沒有壞處,顧家一家子一不小心身上有個痛,生個病,也是花不起錢去醫院。
她在床上坐著坐著,就莫名其妙的抿著嘴笑了。
她笑自己,顧曼璐十七歲的小姑娘一定是不會想這樣現實的情況,還得好好想想“冠冕堂皇”的理由,好好寫封信,不能驚嚇著了他,她在現代,本就是直來直往的說話慣了,現在得“三思而後言”。
十七歲的顧曼璐是被顧先生當“書香門第”的大小姐來培養著,以後說話做事得好好思考思考,別一個不小心讓身邊看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才好呢。唉,好好的說服他,讓他母親早早的來,暑假之前能在上海安定下來是最好的,這樣子張豫瑾也不會耽誤了學校的功課。
想起那個張豫瑾,她看到盒子還有一些訂親時,張家送給顧曼璐一些手飾,好像老式的,當時顧曼璐還暗暗地不高興呢,不過現在的她很喜歡,這手飾全是金燦燦的金黃呢,能直接當了就當開銷,不過她覺得顧家是沒臉當了張家的聘禮,除非顧曼璐自己私下去當了,然後拿錢回家給顧太太,如果顧太太知道了,一定會還流著淚怪她不與家裏商量著。
她拿著那手飾,抿著嘴笑了,她又不是原來的顧曼璐,才不會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過還是要做一做“力所能及”事情,就當大家是親戚處著吧,不能太近,同時也不能太遠。如果此時有人進來就會看到她那雙大眼睛發著光,帶著笑意。
她本就是一個八o後的女人。
是一個性、格獨立,堅強,自我的女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