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一篇頭條新聞(1 / 3)

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大隨官方邸報的頭版頭條,以“隨桓和談初見成效”為標題,花費整整四個版麵,對兩國和談的盛況進行了詳盡的報道。

而在這個罕見的大字號標題左側,作者的名字赫然寫著“葉田”二字。

茲錄頭版的頭條報道如下:

文德二十五年春四月,晴。

位於安西城東北區域的一處高門大院,是為舉辦兩國和談而臨時翻修的。院內鑿坑作池,堆石成山;回廊曲折,佳木成蔭,與其說是莊重肅穆的驛館,不如說是一座移步換景的私家園林。

兩國和談官員便在這幽居鬧市,卻別具山水之勝的好所在,進行了一番親切友好的交流。

會上,我大隨原翰林院編修邢陽生主持,原禮部員外郎彭少仁、安西路安撫使李自牧參與召開了此次和談。雙方就交換俘虜、退軍方略、邊界劃分等戰爭遺留問題,兩國今後的通商、民間友好交流等一係列外交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

大桓一方的和談使、現任大桓西院大王執事蕭遠界,對雙方所達成的初步外交成果表示肯定,並明確表示,希望繼續深入交流,為兩國的和平交往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方和談使邢陽生對此表示歡迎,並高度讚賞了桓方為兩國和平穩定的外交關係所作的貢獻。

目前,大會已經完成了第一天的談判,取得了喜人的外交成果。據本報前方記者獲悉,此次和談將持續半個月時間,敬請期待本報後續報道。

最後還特地加了落款:《月旦評》特約撰稿人葉。

這一篇對大隨人來說,文風堪稱奇詭的通訊報道,一經麵世,立即風靡整個京城的官宦圈子,隨後持續出圈,迅速向外圍的文人圈、商家圈甚至小市民階層擴散,最終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談資。

這日,欒斐走在京城的禦街之上,無論是南來北往的行人,還是街邊商鋪中的各色人等,口中所議,皆是那遠在西域邊境的兩國和談。

這本來也沒什麼稀奇的,兩國和談是近日來京城人最關心的國家大事,然而最令他感到好奇的,卻是大家都在談論的那篇新奇的報道。

說起來,他其實剛剛從邊境的安西城趕回京城,還來不及買份官方邸報看看。他原本的計劃是,等做完《天下》新一期的青黃榜潛力新人的深度報道,然後就在邊境待一段時間,順便報道一下兩國的和談,不過事與願違,《天下》編輯部突然緊急召集他返京。他縱然有一百個不情願,但也不得不馬不停蹄地趕了回來。

在一家餛飩鋪點了一碗熱氣騰騰的大餛飩,欒斐這才得空關心起人們熱議的內容來。他按照慣例,管店家要了一份邸報——如今官方的邸報已經指定的京城數十家店鋪為代理發行點,隻需花十文銅錢,便能買一份。

店家遞來邸報,笑道:“客官請。人都說匈奴蠻子蠻不講理,但看這一份報道,那些蠻子也不真蠻嘛。”

欒斐聽得一頭霧水,等看到這份紙張精細、印刷精良的報紙時,不由暗歎一聲:“不愧是官方邸報,真是大手筆。哪像咱們這種小報,摳摳搜搜的,紙不肯用考究些的也就罷了,就連雕版師傅也不肯多請幾個名手,發行量遲早也被官方趕超了去!”

說完,開始閱讀起來。然而隨著注意力的深度集中,他眼睛驟然一亮,臉上的表情頓時精彩起來,“好家夥!這文風還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文白間雜,措辭簡練精當,顯然更適宜於大眾的閱讀水平啊……”

正自顧自地說著,卻不期然被人從身後拽住肩膀,險些連桌帶碗一起給帶翻了。

欒斐勃然大怒,轉頭就要怒斥,卻發現是一個麵相老成的胖子,正氣喘籲籲地說道:“可……算找到……你了。快,隨我……回今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