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工業 下(2 / 2)

而大明哪怕是到最後滅亡之時,軍中還有大量三眼銃等火門槍,雖然也有火銃,鳥銃,魯密銃等先進的火繩槍,也有自生火銃一類燧發槍。

但是要麼裝備不多,要麼來得太晚。

最終無法左右大明走向滅亡。

而無論是如今的火門槍還是後來稱霸百年的火繩槍。

劉建都看不上眼。

既然要弄,還不如一步到位。

直接上馬燧發槍更好。

而且劉建希望打造的燧發槍,還不是一開始那種槍機結構複雜的燧發槍。

而是通過簡化後的燧發槍。

如此打造簡單,方便,匠人上手快速,也可以大批量生產。

如何不好。

劉建所設計的燧發槍,一共就隻有五個組件。

擊鐵,主彈簧,扣簧,火藥池和輔件。

輔件有三個,機心,阻鐵和阻鐵簧,扣簧片。

擊鐵主要用來固定和加速燧石,主彈簧是為擊鐵提供動力,扣簧是燧石撞擊的鋼鐵條,火藥池是放置火藥的地方,機心,用來保持和釋放主彈簧的動力,並將動力傳輸給擊鐵,阻鐵和阻鐵簧,是當有人扣動扳機時,齧合機心,然後將其釋放,扣簧片,固定連接到火藥池上扣簧的蓋子,使得燧發槍機能夠經受風雨。

整個燧發槍機最麻煩的便是彈簧。

彈簧對於劉建來說並不陌生。

隻是這個時代來說要打造要困難一些。

雖然困難,但並不是完全不能打造。

先拉環,卷製,在去火,切割,壓製等工藝。

彈簧便製作完成了。

雖然不能使用機器快速,批量製作。

但是和煉鐵一樣,增加人力,人工,同樣可以獲得所需要的彈簧。

有了彈簧,燧發槍機也就不再是難事了。

至於槍管,劉建命人首先鍛打成型,在用車床對內壁精加工,在用鏜床拉鏜線即可。

鍛打成槍管,內壁加工都不算費事。

關鍵還是拉鏜線。

多不得,少不得,寬不得,窄不得。

劉建帶人實驗了十多次,每拉一次,就用木架架上試射。

最終選擇了一種最佳的鏜線方式。

槍管也算完成了。

之後劉建帶人用鐵木和鬆木打造了木製槍托,在打造了一把刺刀。

加上槍管和燧發槍機。

經過一個月的研製。

第一把燧發火銃,便算製造完成了。

劉建將其定名為舟山一甲型燧發火銃。

至於槍彈,劉建選用了定裝槍彈。

擊發時,先倒出一些在槍鏜內,將彈藥壓入槍管中,在用火藥壺倒入一些到火藥池內。

之後便是抬槍擊發即可。

非常方便,簡潔。

後經試射。

最遠可射擊四百步。

引得眾人一陣驚呼。

之後劉建命郭嬌為火銃廠廠長,負責打造燧發火銃和火銃所用的定裝槍彈。

在打造火銃的同時,劉建還分出一部分匠人負責火炮的製造。

雖然這些都是由劉建牽頭。

但是具體操作並不是由劉建完成。

所以研製火銃的同時,在研製火炮也不費事。

相比於火銃,火炮就要簡單許多。

通過鍛打成炮管,在用車床精加工,最後在安裝在帶有木輪的木製炮架上即可。

雖然不難,但是因為火炮型號眾多。

每樣都需要打造專門的車床。

所以複雜程度一點不比火銃差。

劉建所設計的火炮按照炮彈重量,包括六斤,十二斤,二十四斤,三十六斤,四十八斤,六十六斤六種。

這些除去可以安裝在船上當艦炮外,還可以安裝在城牆,岸邊炮台作為堡壘炮。

六斤和十二斤炮可安裝在炮架上作為野戰炮用。

如此統一打造,也算不太麻煩。

劉建命鐵匠李嚴蒙為火炮廠廠長,負責打造各型火炮。

有了火炮,又有了火銃。

再加上震天雷和轟天雷。

一套軍用製式武器,便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