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最後的終章(1 / 2)

所謂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根繩。

大明可謂是整個華夏曆史上最為悲情,最為悲催的朝代。

前期國力強盛,甚至有可能開創全新的世界,成為世界級的霸主。

可到最後確並未闖過所謂的國運天花板,最終隻能變為文官,豪商的玩物,最終不僅自己滅亡了,還連帶著華夏步入了無盡的深淵。

實際上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來論,都不能怨大明。

就如那文官口中所說耗費甚巨的七下下西洋。

真正情況其實大明不僅沒有破費,反而大賺特賺。

因為沒有如劉建這般方便的貿易路線,鐵路,公路,輪船加持。

在大明,特別是華夏古代,地域帶來的隔閡是無法調節的。

就如糧價一般,在江南一斤大米或許隻要幾文錢,但是要是到了西北,告訴,最高甚至可以賣到數錢甚至數兩銀。

同樣的,雖然朱元璋嚴禁海禁,所謂片板不得下海。

但實際上除去防倭外,所禁止的是民間海上力量和民間海貿。

取而代之的是以大明為主導的官辦海貿。

而鄭和七下西洋,除去宣揚大明國威,軍威,最大的目的其實就是貿易,所謂朝貢體係,就是這般。

大明普通的瓷器,陶器,玉器,書畫,宣紙,茶葉其實並不值錢,但是要是運往南洋,西洋,那就可以賣出天價。

就如如今華漢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這條航道,不說工業品,每年從華漢國運往西洋,泰西的陶瓷器就有數百萬件之多,而且隨著工業化製陶,製瓷開始由政府主導,民營工廠開設。

每年賣到西洋的陶瓷器都在以一年最低五十萬到八十萬件的速度快速增長。

這還不加茶葉,絲綢等原有貨物和玻璃,肥皂,鐵鍋,棉衣等等廉價工業製品。

就這一項,每年都會為華漢國帶來數千萬元永興幣的收入。

而鄭和下西洋,每次都會帶著各種商品,到西洋販賣,走時又返回西洋的土特產,南洋的香料,木材等等。

這些香料,木材帶回國內,又來一次倒賣,又是一次大賺差價。

故而鄭和下西洋,帶來的是相當可觀的商貿收入。

隻是後來朱高熾,朱詹基,朱祁鎮之後,這三位君王被文官一陣忽悠,就以勞民傷財為名,徹底禁止了下西洋的活動。

同樣的大明也在這一時期放棄了外向的國策,改為了內守。

然而實際上大明前腳剛剛海禁,後腳這些文官就裹著富戶,豪紳,江南富豪們開始了走私貿易。

無論是之前繼續學習鄭和兩頭賺差價,還是後來西方大航海後,下南洋將各種商品賣給了西方殖民人。

都讓這些江南和南方富豪們賺得盆滿缽滿。

更重要的是這些民間力量,民間資本主導的走私行為。

又帶有極強的利己主義。

加上土木堡之變,大明原本依靠的勳貴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於謙打贏北京保衛戰,又開啟了文官指揮軍隊的先河。

由此開始,大明也正式進入了文官主政的時代。

想想後來,大明首輔都不能由皇帝任命,隻能由內閣與六部九卿議定。

想想土木堡之前,無論是朱元璋,朱棣,還是朱高熾和朱詹基都有親征的經曆,哪怕是朱祁鎮,也能隨便指揮個幾十萬大軍。

而就幾十年後的朱厚照之時。

皇帝出個京師都要被罵被懟。

由此便可見一斑。

土木堡之變,準確說是仁宣內收,放棄官辦海貿後。

大明前後就判若兩國了。

其中的主導,也正是那樣所謂的文官集團。

而正是這些人的利己主義。

斷送了大明的前途,斷送了大明的江山,滿清一來,搖身一變,成為滿清順臣。

最終斷送了華夏的前程。

這也是劉建為何如此痛恨這群利己損人,無視華夏未來,無視國家未來的一群禍害的原因。

不過既然來到大明南京。

祭拜一番朱元璋的孝陵,那也是必不可少的。

畢竟朱元璋,朱棣時期,大明的確可以說遠邁漢唐,治隆唐宋。

而且要不是文官拖累。

大明能夠按照朱元璋,朱棣所規劃的路線一路走下去。

最後發展得如何強大,猶未可知也。

更別說就算華漢國滅亡大明,但這大明治理中原天下八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