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目光一閃,神色淡淡:“崔閣老不必憂心。當年我二哥十八歲就去了邊關打仗。還不是照樣鎮守邊關,立下無數戰功。”
“我們顧家兒郎,天生便是領兵打仗的料。”
這語氣,實在有些狂傲。
崔閣老聽了,卻深以為然:“顧尚書言之有理。”
“再者,謹行此去邊關,最重要是安定人心。”顧海又道:“我顧家曆代鎮守邊關,隻要有顧家兒郎領軍,邊軍便人心安穩,數十座邊城百姓們也會迅速安定下來。有顧楊在,還有顧柏同去邊關,上陣領兵之事,一時還輪不到謹行。”
崔閣老這才釋然地鬆了口氣:“這樣就好。”
顧謹行還年輕,戰功多少倒在其次,先保住性命要緊。不然,若有個三長兩短,女兒崔珺瑤豈不是要活生生地守寡一世就像太夫人那樣?
顧海顯然清楚崔閣老的心思,低聲說道:“閣老請放心。謹行不在府中,顧家上下自會將崔氏照顧得妥帖周全。”
崔閣老徐徐一笑:“這我當然更放心。”
兩人相識一笑,不再多言。
……
這一日勝仗過後,邊關的戰局逐漸膠著,敵我雙方互有輸贏。
吐蕃突厥聯軍占了五座邊城,以此為據點。邊軍意欲奪回邊城,不時發起攻擊,卻無功而返傷亡頗重。
反之,敵軍想再奪邊城,便會遭到邊軍最激烈的回擊,死傷也十分慘重。一時間僵持不下。
顧謹行雖然年輕,卻頗為沉得住氣,並不急著收複邊城。下令整頓全軍,便嚴查軍中的叛徒。這一查,果然在軍中查出了數十個內應。
這些人,大多是軍中低級將領,在軍中多年。是齊王在十餘年前在邊軍中安插的內應。當年齊王野心尚未曝露,又是定北侯府的女婿。已故的顧湛顧淙兄弟,對這個姐夫也算敬重。這才被齊王窺了空隙,將自己的人安插進了邊軍裏。
此事年代久遠,便連太夫人也不知情。
顧謹行查出內應後,毫不留情痛下殺手,以最嚴苛的軍法當眾處決了所有內應。然後,派人將數十顆人頭掛在訓練教武場的高杆上,震懾軍心。
顧謹行親自寫了奏折,命人送往京城。
數日後的百官大朝會,傅卓當眾宣讀這份奏折,引來群臣憤慨激昂。
“齊王多年前便心生反意,竟在邊軍中安插內應。”兵部盧尚書含憤啟奏:“突厥臨近大秦,數年來時有進犯邊軍之舉。吐蕃離大秦疆土頗遠,此次竟和突厥聯手出兵,顯然是早知邊軍中有內應。”
“臣以為,此事必和吐蕃太子妃有莫大關聯!”
吐蕃太子妃,正是齊王的嫡出女兒,當年遠嫁和親的樂陽郡主。
吐蕃驟然出軍,邊軍中冒出數十個叛徒,邊軍折損了主將和眾多將士……這一切,一定有樂陽郡主的“功勞”。
盧尚書出言之後,其餘眾臣也紛紛出列,強烈譴責樂陽郡主。
顧海出列啟奏:“樂陽郡主遠在吐蕃,她身為吐蕃太子妃,必然留在吐蕃國內,不會隨軍至邊關。吐蕃突厥的聯軍在短短數日裏便攻占五座邊城,絕不僅是數十個邊軍內應之功。臣以為,一直隱而不見下落不明的齊王世子必在敵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