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別賣關子了,說正經的。”阿花說。
“那性情粗暴的朱桂想著:‘我雖然住在固若金湯的大同內金碧輝煌的代王府中,卻連一頓熱飯都吃不上。’他越想越生氣,酒也喝得沒滋味了,抬手把銅碗銅盤掀翻在地上。一位聰明的臣子見此情景,他靈機一動,不懼反喜。他於是召集一批能工巧匠,研製出將鼎下的熾碳和鼎內的高湯巧妙結合在一起的食具——銅火鍋。這銅火鍋由底盤、火座、鍋身、鍋蓋、火筒、筒蓋六個部分組成,其形製如塔,高約尺餘。鍋蓋鍋身上還雕琢著龍形圖案。朱桂盤坐在炕頭上,吃著炕幾上銅火鍋內滾燙的美味,讚不絕口,哈哈大笑,當場給這位貢獻火鍋的功臣加官三級。至今老大同人還把銅火鍋稱作‘速升鍋’。
“大同地處雁北塞外,自古冬季漫長、寒冷、幹燥、多風。南北朝時,就有《悲大同》一詩:‘悲大同,驅馬入雲中,陰山常晦雪,荒鬆無罷風。’這火鍋,既可作食具又可取暖;銅器,方便耐用。久而久之,銅火鍋便成為大同地區家家戶戶必備之物,並且逐漸成為當地著名的工藝品。
“大同的銅器曆史悠久,工藝精湛。早在北魏時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來,大同的銅器已暢銷全國。明清時期,大同的鑄銅、製銅等工藝品相當繁盛,當時鍾樓院巷街製銅作坊就達數十處,均係子承父業,世代相傳,故稱銅匠街。
“大同銅火鍋的生產過程,分為部件成形、焊接、鍋裏鍍錫、鏨雕、拋光、組裝六道工序。其中既有精密鑄造技術,又有美工設計和鏨雕工藝。銅火鍋內裏塗錫,既防鏽消毒,又可保持食物的本味。大同銅火鍋主要以手工鍛造技藝聞名,鍋身上精致形象的圖案,成為一絕。匠人在鍋底、鍋身、鍋蓋上精雕細鑿,雕上龍戲鳳、燕穿柳、魚伴蓮、喜鵲登梅、八仙過海、獅子滾繡球等圖案。各種花紋都用小錘、鋼鏨一點點鏨成……”
“你這又是從哪兒弄了本書,背了幾個月吧。”阿花聽煩了,便諷刺道。
“就背了一個月。什麼,什麼背的,是我自己總結的。”老林氣憤地說,“1973年,周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來大同訪問時,就將雕有‘九龍奮月’圖案的銅火鍋作為禮品贈送。”老林得意洋洋地說,“還有一個問題,那麼代王朱桂吃的火鍋裏都有什麼美食呢?”
“這個倒挺有意思啊,啥美食?”阿花問道。
“古城牆的南城門耳城裏,有一個巨型火鍋,其高5.17米,直徑3.57米,重達3767斤,僅一個蓋子就重700斤,一鍋可裝重達一噸的食材,可供一千人同時就餐。”
“你這數字背了多長時間?”阿花問。
“三天,什麼三天,三個小時。”
“那也夠長的。”
“你能不能不打岔?我講到哪裏了?”
“可供千人同時就餐。”林風說。
“對,可供千人同時就餐。這火鍋便是依照傳統定製,采用木炭點火,食材也是依照著明朝代王爺的吃法,故將其命名為‘王府升鍋宴’。這食材有扒肉條、丸子、雞塊、牛肉,有大同黃花、香菇、幹豆角、本地豆腐。”老林繼續說,“大同扒肉條的做法:將蔥段、薑片、花椒、大料放入鍋內,倒寬水煮沸,擱新鮮的約十五厘米見方的帶皮五花肉。如不夠新鮮,便豬皮硬老,不易起泡(皺)。文火煮至六七成熟,筷子可插入肉即可。將肉撈出切約一厘米的寬片,入黃酒鍋內浸煮上色,以前是用幹葫蘆條同煮上色。”
“既然你說的這麼好,你倒是給做一次啊,每一次還不是我做。”阿花抱怨道。
“還是你做的好,有實踐。我給打下手。然後撈出,放入滾油鍋中炸,肉皮發金黃起泡。回原湯鍋約煮15分鍾。將一空碗,放入大料、蔥段,整齊碼放肉條,肉皮向下,放味精、胡椒粉、醬油,加入原湯調汁,注滿。上蒸籠大火蒸二三個小時。其色澤紅潤,酥軟可口,肉皮粘、軟、筋、滑,肥肉嫩、化、不膩,瘦肉內酥、外脆,而不柴。”老林端起酒盅來一飲而盡。“再說那黃花,黃花即萱草,金針花,又名健腦菜,別名忘憂草,還被稱為母親花。黃花經熏蒸陰幹,氣味濃鬱,久煮而不爛,與葷肉最搭,文火漸入味,入口頗有咀嚼味,汁香四溢。清朝風流才子紀曉嵐最愛吃黃花菜,餐桌上一見到,便手舞足蹈,興奮不已。稱讚黃花菜清爽香脆,其味無窮。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道,寫道……什麼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