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揮揮衣袖,麵無表情的說道,他的前麵現在多了那一張桌子,朱允炆已經感覺好多了,前麵總算有了些許安全感,現在也放的開些。
站在最前排的是一些在京沒就封的籓王了,比如朱允炆的幾個兄弟,比如被叫上殿的燕王世子朱高熾,還有他弟弟高陽郡王,今天是大朝會,他們也是需要到場的。
他們後麵就是分列兩旁的文武重臣,像六部主官,連九卿都沒資格站在這裏,武臣在明初一般都是勳貴,朱允炆這些天都已經一一見過了,倒也不覺得陌生。至於深入交流,就隻能等朱允炆騰出手了才行。
“陛下,臣有事啟奏。”
站出來的依然是一個小官,朱允炆見都沒見過,一般在朝會的時候,隻要小官有資格進言(不是所有朝會都可以發言的,有些甚至規定了所屬部門才能發言)的,基本都是他們打頭陣。
後麵站著的都是大佬,開始都不會親自下場,就如兩軍對壘,開戰前總會是自己的探子,探子是最危險的的,但同時也是己方最精銳的士兵了,一個是要試探下皇帝的反應,二個就是看場內的形勢,畢竟前一刻再是胸有成竹,也擋不住意外頻發,而且在站的誰不是胸有成竹呢?
“講……”
“陛下,臣監察禦史張瑩彈劾禮部清吏司郎中李建,其在位時虛應其事,已有五名學子聯名向朝廷告狀,還望陛下明查!”
朱允炆聞言一愣,這他還真沒想到今天的第一炮會點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五品小官。
監察禦史的職權很清貴,也就是傳說中的言官,可風聞奏事,不涉己身。
朱允炆對言官沒什麼偏見,他們隻不過是在後來給跑偏了而已,最開始的時候還是作為皇帝家犬來放養的,在明初的時候對於吏治的清查也是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這件事情朱允炆不好當庭處理,他不了解事情詳情,對李建這個人也完全不了解,聽的最多的也是唱歌的那個李健,至於這個……
“誰是李建,站出來說話。”
朱允炆沉聲問道。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他還真有些不習慣,這種事情正常不應該是暗地裏調查清楚,拿到確鑿證據之後,再在朝堂上公開嗎?
其實是他不了解明朝的政治氛圍,和滿清不同,明朝講究的是事無不可對人言,重要的事情都是要公開公正的進行,要經得起推敲。
這個時候的風氣就是這樣,像滿清的密奏製度一眼樣,是明朝人想不出來嗎?不是的,是明朝的生態就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有事情當麵說清楚,就像現在!
所以文臣們才會對錦衣衛這麼排斥,當然也是因為錦衣衛侵犯到他利益,不過文臣們排斥不稀奇,稀奇的是完全不搭邊的民間也是同樣的排斥錦衣衛,錦衣衛針對的都是官員,可從來沒抓過平民百姓,但是民間的風評卻是一邊倒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能說不對,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就像現代人你不能要求他結婚後才有性行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