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月結束,

林婕依舊占據著新歌榜第一,甚至於她的歌已經排入了金曲榜中去了。

金曲榜是這麼年來,一首歌的總銷售量結合播放量,評論數綜合出來的榜單,可以說是全國最權威的榜單,能在上麵有一席之地,每一個都經曆過大紅大紫的階段。

林婕也因為正式被媒體奉為天後,並且是最年輕的天後!

而這背後的創造者周謙也被人們不斷提起,要不是他是真的沒有在娛樂圈有一點聲響,不知道有很多人會瘋狂的找他求歌。

而縱使這樣,所有歌手們都希望能夠從周謙那裏得到他的作品。

周謙和林婕本人也沒想到自己會火到這個地步,他們知道可能會火,

但現在這程度有些太誇張了些。

讓他們一時間沒有了適應過來,好像瞬間就成為大明星了,還是全民皆知的那種。

(時間不夠了,我先發布了,加夜把剩下的寫了。)

有些吃驚。他用不少篇幅強調,倫理在根本上涉及個體和他最內在的自我:“倫理利益隻存在於一個人自己的實在中。”(《附言》第288頁)凡試圖外化它,或使它客觀化,無論是以“世界曆史”的形式還是以社會公認的規則和規範的形式,或二者兼而有之,都是大錯特錯的:相信倫理生活證實“形而上的原則……即外在的就是內在的,內在的就是外在的,二者完全同量”,這對那些被困在日常生活的“經緯”中的人們,或許有一定的誘惑力;不過,這種“誘惑力可以被滿足,也可以被征服”(《附言》第123頁)。倫理首先和個人的“內在精神”有關,凡想破壞或侵蝕這一重要見解的,我們必須進行堅定的抵製。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一點?雖然克爾凱郭爾利用筆名無疑使事情複雜化了,不過,即便是最讚同他的評論者也難以聲稱他的著述一向具有清晰的連貫性和精確性。在我們眼前的這個例子裏,我認為必須幹脆地承認,(無論多麼令人困惑)他在構建《附言》中的倫理模式時所用的方式與對這種模式的描述常常明顯不符。在那些他主要關注將該模式與宗教模式進行對比的情形下,這種描述是占統治觸及一個重點,克爾凱郭爾在《附言》中關於宗教信仰的敘述最終轉向了這一重點。他堅稱,信仰1950)曾把存在已經看到,他指出,如果認為超然的或觀察性的思想模式為客觀研究的淡然態度,和投入或參與到行為及實際意誌中的態度——有天淵之別。在這種強調的某些方麵,人們會拿他所運用的方法與康德對理論觀點和實踐觀點的區分進行比較。如果我們在某些科目或學科分支如數學、曆史或自然科學所設置的界限內采用前者,不會出現反對意見。不過,一旦旁觀的或外在的態度得以漫延過恰當的界限,吞沒它所涉及的一切,導致個體作為行動和選擇的特殊中心忘記其獨特的個性,那麼誤解便出現了。不管在思辨的唯心論中個體被說成隻是絕對精神的一個工具,還是在物質主義某些由科學影響而生成的形式方麵,個體被視為由因果關係調節的宇宙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最終由不受他控的規律和力量所支配,這種情況都會發生。關於後者的一個觀點也許可以說來自斯賓諾莎,不過更明顯的來源是法國啟蒙運動的某些代表人物。然而,無論出自何處,所有這些觀點都篡改或大大遮蔽了一個視角——如果我們把自我當成積極的、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來思考自己的能力,人人都過著具體的生活,要作出具體的決定,那麼這一視角是絕對必要的。設想我們可以采取一個自己想象的先驗立場,這意味著在一個人遭遇問題,這些問題又需要作出個人抉擇而無法進行客觀研究的時候,就無法正確理解他作為一個人意味著什麼。正如克爾凱郭爾在1843年一篇著名的日記中所說的,在此意義上,我們無法找到阿基米德式的“安息之地”:

正如哲學家所說的,生活必須向後去理解,這完全正確。不過,他們忘了另一個觀點,那就是生活必須向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