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了想,還是繼續寫吧,明天開始寫。先發布了把全勤抱住,明天再改回來。不管有沒有人看,我應該把這個故事寫完。)

周謙現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反倒是要充實了許多。

他除了每天正常的讀書學習,還要去在音樂上精進,除了一些日常的事物,又多了一些常日……

老子所認為的理想人格是“聖人”,他著老子人生理想的完美人格,聖人的主要特征就是“惟道是從”——這是指聖人隻會順著自然而然,不違規不人為,把握了道的規律,是回歸了自然狀態的人。

聖人是老子人格修養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他象征的是自然大道的真正載體,是道在人間的化身,和莊子口中的“至人”“真人”一致,都是作為人世間的最高目標和楷模,而聖人異於常人的地方主要在於他真正體現了道的存在,體現了自然的道德。

《道德經》裏多處對於理想的聖人進行了描述: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64章)。這裏便描述的是聖人的生活狀態主要是跟隨自然大道,把握自然的規律而不為,不迎合眾人的期待,不做偽事。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居。”(2章)這裏寫聖人謙虛的品格,聖人處世從來不是以言教而是以身教,從來不會把什麼東西占為自己有的,做到了什麼也不認為是自己的成功,而是順著自然,自然帶給他的東西罷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8章)以水來隱喻聖人的特征,水滋養萬物而不聲張,水能包容一切,水也能滲透一切,水是最類似於道的東西。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這裏描寫聖人的“處下不爭”,老子描寫的“無為”“不爭”並非是說什麼都不做,並非是“消極”的意義,而是說不把世俗的一些問題看的太重,超越了問題的本身,從它更高的一個層麵去看待他,就如同辯論時一樣,聖人不會直接去攻擊你的論點,而是會直接攻擊你論點產生的前提。又比如說大家追求功名利欲因此產生了很多爭鬥,聖人卻從根本上認識到了了功名本身的弊端,堅決摒棄它。所以這裏的不爭並非是“不能爭,爭不到”後的一種自我安慰,而是“降維打擊”,這些事情都不值得爭,隻要順著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命什麼都是充足的。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43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這裏突出了聖人“柔弱”的特征,不過“柔弱”並不是代表軟弱,反而這是一種澎湃的生命力,“弱者道之用”,你看道滋養萬物的時候並非是強製性的命令與要求,而是如同水一般溫潤的包裹著一切,讓萬物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改變。所以“聖人”的柔弱實際上也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循序漸進的處事方式。這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在學習還是教育中,都不要想著用強有力的態度一下子得到成就,而是柔一點,慢一點,讓一切自然而然的形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2章)

“罪莫大於多私,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46章)。這裏便是形容聖人的“少私寡欲”。值得一提的是,老子並沒有要“絕情斷欲”,他並沒有壓抑人的天性,隻是說要節製,不要過度,讓一切處在一種恰到好處的地步。

老子的“聖人”形象是這樣的,但是這樣的聖人看來太過遙遠,人們好像無法理解,於是老子以無知無欲、淳樸自然的嬰兒狀態喻示聖人之境。

聖人所具備的自然之德,正是老子所說的所推崇的“玄德”、“孔德”、“常德”。而老子曾用“赤子”和“嬰兒”的狀態來喻示這種至高道德境界,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55章),“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2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