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石的崇拜。在眾多自然物品中,火與石成為兩種特別受尊崇的對象。火的運用和人工取火的發明,是原始人類進化中的一件大事,它使先民擺脫了“茹毛飲血”的動物式生活,開始熟食,改善了人類的健康和擴大了食品的範圍,並且使先民獲得了有效的抵禦寒冷、潮濕和野獸侵害的手段,不僅給先民帶來了光明,也帶來了製作器物(如燒陶、冶鑄)的動能和開墾耕地之便,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起了質的變化,所以火普遍受到崇拜。中國古代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被尊為燧皇。《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子曰: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炎帝為掌火之神,故名。火神後來稱為祝融,並納於陰陽五行框架之中,故原生的色彩日漸減少。但在當代少數民族中卻能看到較為樸實原始的火神崇拜。如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西盟佤族實行刀耕火種,每次燒荒前先舉行宗教儀式,用雞血滴於五個火把上,交給五個壯丁點火,然後其他人跟著燒地。鄂倫春習俗保持火塘的潔淨,不準在其中亂搗,據傳說有一婦女亂弄火塘,火神發怒,使火熄滅,從此民間敬重火塘。傣族、佤族不許向火吐痰、潑水,更不能在火上走動。廣東連山縣瑤族有送火神節,在野外蓋禾草小屋,主祭後把草屋燒掉,表示送走火神,當晚不點燈,不燃火把,這樣可以避免火災。鄂倫春人禁止玩火、踩火、潑火,進餐和飲酒之前,往火裏扔點酒肉,表示敬奉火神。東北薩滿教祭祀活動中,祭火是中通過對火神的禮讚與膜拜,達到驅寒、除穢、去邪惡,引來福壽與興旺的目的。滿族每逢火神祭,氣氛熱烈,並伴有耍火絕技,競賽識火、儲火、升火、馭火的高超本領,族長講述火神的故事,婦女互傳用火的禁忌,表現了民眾愛火、敬火、向往光明幸福的質樸心理。西南納西族亦有送火神和祭火活動,麗江魯甸地區還有祭火鬼的儀式,把煽風點火的火鬼送到荒郊野外,為的是以後不再發生火災。
靈石崇拜以白石為主,也是相當普遍的一種原始信仰,其起因可能是由於石器在原始人生產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故對原生石頭有崇敬之心,再者岩石洞穴供先民棲息,石頭可以敲打取火更增加了人們對石的依賴感,白石的堅硬光潔又象征著強壯、美好,它與山崇拜聯係在一起,更提高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後世“泰山石敢當”用以鎮邪和先秦名學辯論“堅白石”,都與早期石崇拜有關。紅山文化遼西東山嘴祭壇,有成組成群的長條立石,是祭壇的中心崇拜物,顯然是石崇拜的遺存。有人說這是社神的標誌,說明石崇拜滲入土地崇拜之中,並具有崇高位置,故古文獻中多記載古人以石為社主。納西族祭拜石門神、鍋莊石、岩石、礁石、白石,東巴把一種稱為“本魯”的石頭,視為有靈性的武器,經過一定的宗教儀式可以用來驅鬼。羌族盛行白石崇拜,其特點是用白石代表諸多自然神靈,如汶川縣雁門鄉蘿卜寨的羌民屋頂白石代表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關老爺(後起者),龍溪鄉羌民屋頂以大白石為主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