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太監!!明明有大綱,就是太懶了,不想碼字,覺得自己寫的太垃圾不想寫。今天晚上先改之前被屏蔽的一章,我要掙紮一下,不能太監。
自然崇拜的種類很多,依據崇拜對象的不同,大體上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日月星辰崇拜。太陽是最重要的天體,它給人間以光亮和溫暖,照射植物生長成熟,月亮和眾星在它的光芒照耀下黯然失色,所以太陽就成為先民崇拜的主要天體之神。大汶口文化莒縣陵陽河出土的陶尊上,刻有形符號,是日月山的形象,山形符號是為了襯托日月的高懸,而月亮又為了烘托太陽,可以視為日月崇拜特別是日崇拜的遺存。類似的圖案,在山東諸城前寨和安徽北部也出土過。內蒙古陰山岩畫中,有一幅拜日圖,一人跪向太陽,兩臂上彎合掌作禮拜狀,非常形象地再現了當時人們祭拜日神的情態。陰山岩畫中還繪有許多顆太陽,周邊有光芒線條,圓形內是人的臉譜,表明先民觀念中,太陽像人一樣有性靈,而且太陽不止一個。屬於仰韶文化晚期的河南鄭州大何村遺址,出土大量彩陶片,其中不少繪有日月星辰,而以太陽紋的圖案為最多。月亮是個遙遠卻又能用肉眼觀察到的較大星體,影影綽綽,它與太陽一主夜,一主晝,給人以遐想。眾星閃爍,流星急速,高遠莫測,使人產生神秘感。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日月星聯在一起,成為崇拜對象。《尚書·堯典》說,舜“肆類於上帝,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賈逵說“六宗”是“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周禮·春官宗伯》說:“以實柴祀日月星辰。”《國語·魯語》說:“天之三辰,民所瞻仰也。”這種崇拜習俗都是相當古老的。日月星的位置高高在上,人們需要仰視才能看到它們,可望而不可即,這就增加了日月星的崇高性、神聖性。文獻記載和民間流傳下來的古老神話故事中,有許多是屬於日月星辰的,如“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日中有烏”、“誇父追日”、“嫦娥奔月”、“天狗吃日月”等,這些神話的源頭當在原始時代,先民用以解釋日月產生、運行、狀態和日月食等現象。日月食使人恐懼,宗教祈禱就更加必要。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保存著祭拜日月的風習,如昆明西山區的部分白彝,每逢農曆冬月二十九日舉行太陽會,祭日神;農曆三月十三日則舉行太陰會,祭祀月神。阿昌族普遍供奉太陽神、月亮神。珞巴族把太陽作為女神來崇拜。羌族以白石代表太陽神,放在屋頂禮記·郊特牲》說:“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祭義》說:“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從此天地日月之祭互相配合,成為中國的正宗信仰。星辰崇拜發展出後來的鬥姆、魁星、玄武等崇拜,成為道教和民間信仰的重要內容。
風雨雷電崇拜。風雨雷電是自然天象,其特點是變化無常,先民不能理解,遂以為背後有神靈在操縱。在農業興起以後,風調雨順成為豐收的關鍵因素,而洪澇、幹旱和風災則是農業生產最大的威脅,所以祭拜雨神風神成為重要的宗教活動。《禮記·祭法》說:“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此五代之所不變也。”《左傳·昭公元年》說:“山川之神,則水、旱、厲疫之災,於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這兩處文獻都是談古老的信仰,故說“五代”(指堯、舜、禹、湯、周文武)不變。這裏把日月星辰山川崇拜和風雨崇拜聯係起來,是稍後發展出來的觀念,但因水、旱之災而做宗教祭祀,用以乞求風雨適時適度而保證豐收則是原始宗教的內容。《山海經》裏把北方的風神稱為鵷,屬鳥類,把雷神描繪成動物神,“龍身而人頭”(《海內東經》)。《風俗通義》裏把風神說成是箕星,屬二十八宿的東方蒼龍七宿之一。孔穎達《〈尚書·洪範〉疏》說:“箕星好風,畢星好雨。”《詩經·小雅》有雲:“月離(麗,附著)於畢,俾滂沱矣。”(《漸漸之石》)《重修緯書集成·春秋合誠圖》說:“軒轅,主雷雨之神也。”按照先民造神的順序是先近後遠、先他物後自身的一般規律來推測,風雨雷電之神靈最先被想象為某種動物,如《山海經》所載,然後又想象為某種星辰,如《詩經》所載,然後才想象為某個英雄人物,所以山川湖海崇拜。前文已引《祭法》、《左傳》的山川之神。《呂氏春秋》十二紀總結了古代社會自然崇拜和農業祭祀同社會生產、社會管理互相配合的經驗,其中再三強調要“祀山林川澤”、“祈山川百原”、“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淵澤井泉”,這些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遺風。先民靠山吃山,靠結合在一起。雲南傣族、景頗族、哈尼族都崇拜神林,按時祭祀,不許亂砍濫伐。傣族還習慣於種植一棵大青樹於村中,下麵用樹枝搭成樹神居屋。永寧納西族支係摩梭人篤信樹有神靈,有的選擇附近山上某棵年久茂盛的大樹,作為村落或母係親族的保護神,定時祭祀;又把青鬆樹視為吉祥樹,把刺香樹視為附有精靈的樹,皆要禮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