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1 / 2)

那是十七年以前的事啦。十七年前,國號還不叫“翊”,而叫“周”。

那年清明節,各地諸侯照例來京城祭拜太廟。那天,昭陽帝姬突然頭痛,身形不穩,從台階上摔了下來。站在前排的翊國公世子宋詡眼疾手快,一個飛身,將帝姬攬在懷裏,又將她妥帖地送入宮中休息。

正是因為這次短暫的相遇,昭陽帝姬注意到了這位文武雙全又果敢勇毅的年輕人。

之後,他們相愛了。

可惜皇族裏的情感,總是隱忍得讓人煩躁不安。不過宋詡並不焦急,並不埋怨,隻利用各種借口,悄悄進宮探視帝姬。

年少的女子總是多情。縱然知道宋詡已經有了一妻一妾,甚至有了孩子,但感情總是那麼不講道理,而宋詡的信誓旦旦,更讓帝姬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為期半個多月的祭拜活動告一段落,各位王公、世子也該踏上回封地的路了。昭陽帝姬存了好大的不舍,卻也無可奈何。

也不知道算幸運還是不幸,恰在此時,宋詡與其他幾位世子賽馬的時候摔斷了腿,傷勢嚴重,不宜遠行。翊國公便進宮請求陛下,允許宋詡留在京城養傷。

陛下當然答應了。

後來,有些大臣欺負陛下年紀小,堂而皇之地隨意加收賦稅,賣官鬻爵、貪汙腐敗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再加上江東鬧水災,淹了無數良田,朝廷救援不及,餓殍遍地。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便紛紛扯開大旗,造反了。

在這個緊要的時候,翊國公首先表明了態度。在眾位諸侯舉棋不定的時候,他響應朝廷詔命,親自帶兵掃平叛軍和匪寇,給朝廷軍贏得了充分的反擊時間。

小皇帝滿意極了,將兵馬調動之權,放心地交到了翊國公的手裏。

叛亂很快平息。斬殺叛軍頭領七十餘人,流放、關押者不計其數。

再後來,陛下的舅舅、梁國公程飛因不滿翊國公大權在握,多次上書彈劾。一次次的彈劾石沉大海,讓程飛惱羞成怒,終於起兵謀反。

素有“百勝將軍”之稱的程飛在戰場上與翊國公互不相讓,兩方接連在霍邑、潼關和涇陽打了幾仗,互有勝負。翊國公借口陣前受傷,接連上奏折向京城求援。

已經打到宮門口了,朝廷怎麼能坐視不理?所以昭陽帝姬一連下了七道禦令,命各路軍隊勤王,穩定大局。

腿傷已經將養的差不多的宋詡身為兒子,自然不會眼看著父親和兄弟們在戰場流血而無動於衷的,所以他向昭陽帝姬提出,要去前線支援作戰。

昭陽帝姬縱然有萬般不舍,也不好強留,畢竟這不隻是家事,也是國事。她隻說:“早點回來,我希望孩子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能守在他的身邊。”

宋詡飽含深情地擁抱並親吻了帝姬,對她說:“等我回來,將你風風光光迎娶進門!”

許是因為宋詡卓越的領導才能大放異彩,梁國公節節敗退,不久在逃亡蒲城的路上被殺,頭顱懸掛於旗杆之上,曝屍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