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初到軍營(1 / 2)

崩劍

①動作:立劍用劍刃尖端向上點啄。

②力點:劍刃尖端

③勁力:從腰經肩到臂貫至腕。

④要點:腕突然下沉。

——————

徭役,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製度。除秀才外,平民皆須服徭役,有錢人如地主豪紳可用錢抵充。又因窮人多半是農民,服徭役導致農務中止、農田荒廢,對農民而言無疑雪上加霜。食不果腹的農民要麼變賣田地、成為佃農,要麼賣兒賣女,他們永遠是被剝削的階級。

屠詩所處隊伍裏多是服徭役的農民,他們唉聲歎氣,死氣沉沉。今年已經第三次征徭了,據說是國師向陛下建言,要建一高台用以祈雨,解旱災之患;高台工期之長,去的同鄉沒有一個回來的。服徭役還好,服兵役卻是九死一生。誰不知道冀州境外蠻夷屢屢犯邊?很可能在服完兵役之前就已經戰死沙場了。

祈雨?皇帝就喜歡搞這些騷操作,有這人力物力幹嘛不去搞水利工程?屠詩雖然同情農民,但無能為力。話又說回來,其實輪不到他來同情別人,因為他才是最慘的那個:軍奴。軍奴是去軍營做最下等的工作,根本沒機會摸武器。

每到一個城市,隊伍便分出一部分人留下,其餘人繼續前進,直至終點站“涼城”斷鴻關——號稱僅有鴻雁可跨越。斷鴻關說是城市,不太確切,應該說是以斷鴻關為中心建立的屯鎮集群。有數十個屯鎮散布在關隘南方,它們相當於小型村鎮,有駐兵,有居民。屯鎮互為倚仗,勾連成網,假如敵人想完全截斷糧道,先得把九成以上的屯鎮給拔掉。當然如果真的做出這種蠢事,斷鴻關靠著存糧依然可以堅守兩年以上。這是大衍王朝抵禦蠻夷的底氣之一。

隊伍穿過甕城,進入關內,屠詩仔細打量。說是軍事重鎮,其實和普通城市也沒什麼區別,路上也有婦人、兒童。大衍國策規定,願在邊疆安家者,按男丁數目分配田地,借此吸引流民安家落戶、從事生產,帶動城市繁榮。值得一提的是,斷鴻關沒有城主府,隻有將軍府,任將軍即是城主。其實不止斷鴻關,冀州城市裏有五成由軍隊掌控,任將軍可稱是冀州的土皇帝,也難怪人們將斷鴻關稱為“涼城”。

走著走著,屠詩眼前出現城門,他不由訝異:斷鴻關已經是大衍疆土的最北端,再往前,就是蒼茫草原……還要往前?這是要去哪裏?難不成要去大營?

他猜得不錯,城外已有數十騎兵接應,沒有任何廢話,隊伍繼續向前十裏,但見荒土上排列一道木牆,牆後傳來整齊劃一的喊殺聲,牆角和大門左右都矗立箭塔。門衛與接應騎兵對過口令,這才放行。隊伍進入營中,再次兵分兩路,騎兵去馬廄,其餘人反方向繞校場而行。

大營中心就是校場,場內此時正有數十人排成方陣,向前揮砍,砍殺時還要大喝一聲,看得屠詩嘖嘖稱奇,光聽喊聲他還以為有上百人在操練。校場旁一人迎向隊伍,他的盔甲形製與普通士兵不同,應是軍官。

帶隊士兵小碎步跑到軍官麵前,行軍禮道:“報!新到民夫與物資補充完畢,本次征役無人死亡!”

軍官身高一米七五,皮膚黝黑,眼睛有神,嘴角上翹,看起來陽光又帥氣:“帶他們將物資入庫,再到宿舍放好行禮,最後在這裏集合。”

物資分幾種,除了過冬用的棉衣棉被等死物,還有活豬、活雞,如果不是親眼見到,屠詩真不敢相信軍營裏還有豬圈雞圈。宿舍則很簡陋,完全就是大帳篷,估計晚上還漏風。東忙西忙過後,屠詩再次站到軍官麵前。

軍官隨意踱步:“我名叫張劍,你們要喊我張校尉。民夫、軍奴,都歸我管,如果有誰違抗軍法,也是由我來處置。”他皺眉掃了眼眾人,大概對稀稀拉拉的陣型不太滿意,讓眾人報數,再按五人一支編成小隊。屠詩被點作小隊長。

正這時鑼聲大作,有人喊道:“開飯了!”一時之間,整個軍營躁動起來,校場操練的士兵跑得最快(還是校尉帶的頭),同時軍營各處人潮如洪水出閘,大地都在搖晃。

“咳咳!”似是不滿眾人的注意力轉移,張校尉重重咳嗽,嚴厲地道:“都聽清楚了嗎?”

“聽清楚了。”

“太小聲,我聽不到!再有氣無力,你們就別想吃飯了!”

“聽清楚了!”屠詩覺得好笑,這位校尉年紀還沒自己大,訓起兵來倒是像模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