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豐收的糧食,都能支撐學校一年的用度。
楊定看了一會兒,親自上場。
“陛下,不至於。您也是萬金之軀,何必如此?”農部尚書大驚,趕緊上前來阻攔。
不過楊定可沒給他說話的意思,拿起秧苗,踩在一塊濕潤的泥地中,在眾目睽睽之下,開始插秧。
一板一眼,十分標準。
老實講,自從穿越到這個世界之後,他就好幾年不曾下地,忙了一會兒,頓時感覺腰酸背痛。
站起來看向四周,學生們卻不覺得疲憊一樣不停忙碌,不由得讓他汗顏。
“他們都會是我靖國未來的棟梁。”
楊定有感而發,一副聖賢明君的形象直接拉滿。
陳安一邊讓角落裏的畫師畫楊定與民同樂的畫像,一邊悄咪咪摸過來:“爺,不知道您有沒有什麼想要寄語給學生們的?”
楊定瞥了他一眼,不愧是深得朕心的太監,銜接得完全沒問題。
不過楊定想了一下,笑道:“寄語就不用了。隻是忙碌之後,朕想到了曾經看過的兩首詩。一位叫做李紳的詩人這樣說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農民不易,糧食更不應該被踐踏。咱們靖國必須勸導百姓珍惜糧食,萬萬不可學辰國那世家,一個個對百姓敲骨食髓,吃相難看至極,實在令人作嘔。”
“陛下大才啊!”
隨行的幾個起居注和史官聽罷不由得眼前大亮,接著在實錄上寫:“帝幸農場小學,親插秧,觀後生,遂感慨農事艱難,有感而發作《憫農》二首,其一:‘鋤禾……’,其二:‘春種……’以此規勸我靖國百姓當珍惜糧食,萬萬不可學辰國之卑鄙世家,驕奢淫逸,迫害良民……”
總之寫完之後,也插玩了秧後,楊定就帶人回去了。
今天他出來微服,目的就是看看今年的糧食產量會如何。
大體的數據已經得到,經濟作物相較於水稻而言,種植量反而少了很多,而靖國南部的熱帶地區,理論上不需要種植那麼多水稻的,應該盡快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給靖國換來更多的收益才是。
但是民間的小地主,不肯流轉加入合作社的家夥,就是這麼頑固,看來還是要多多推廣合作社,以及生態立體農業才是。
這樣才能倒逼小地主朝著大農場方向邁進,同時完成集約化生產和城鎮化的產生。
否則生產效率這一方麵,會大打折扣。
忙了一天,楊定也是累壞了,不過他還是悄悄把小光淑妃悄摸請到了交泰殿,許久不見,甚是想念,很快就顛鸞倒鳳起來。
陳安則是在交泰殿外的小亭子裏,拿到了明日發行的帝國日報看了看說:“打回去重寫,《憫農》這兩首詩遍觀書籍,也未曾聽過,必定是陛下所言。而陛下假拖什麼李紳所言,那不過是謙虛而已。還有,此二首詩交給禮部尚書,讓他看著辦。”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