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三年,三月二十二日。
“號外!號外!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靖國滅辰以來,華夏踐祚,諸夏內外商賈不絕,暢通無阻。天下萬民來我靖國發展者無算,縷有諸夏商人上書言事,奏明靖國國營之害,雖能利民,卻又無效率可言。”
“顧朕深思熟慮,幾經調整,終究采納列國通言,決意開放部分產業,如冶金、農牧等諸項第一產業投資。準許民間私營、諸夏資本投入,為我靖國建設添磚加瓦。”
“望天下百姓,踴躍參與,資知中外,鹹使聞之。”
“欽此。”
……
剛剛走進五羊城落腳吃小吃的澹台明月聽到一個報童在呐喊,還有幾個對桌的人喊住了報童,花了一文錢買報紙,當眾看了起來。
不多時,幾個同樣是外地來的商賈興奮說道:“好好好!靖皇終於是開放一些行當啊!咱們這下終於可以讓家族中的人拿出資金,來親自入股了。”
“是啊!你們這裏有開礦須知。靖國的礦地皮歸戶部管轄,每年會根據礦的礦脈走向和預估儲量拿出一批礦來租賣給靖國內外商賈購置開發。開礦這種事情在列國,那都是貴族才能做的。可是靖國明文規定,隻要有錢就能參與競標。”
“這是好事啊!我等無權無勢之人,在列國混著就算是有錢也得小心翼翼,但是在靖國有錢卻能開礦,亙古以來未有!等我賣完手中這批貨,我就回去籌措資金,來靖國競標!”
“在下正有此意!”
聽著幾個人聊著,坐在澹台明月身邊的幾個人也找了報童買了一份報紙。
呈遞給澹台明月之後,他就看了起來。
約莫幾分鍾後澹台明月說道:“開礦、農牧等承包行業必須進行規模化,同時還得聯係工部,對當地或者附近幾個村莊之間進行建築升級,建設鄉鎮設施,接受朝廷委任鄉鎮長官進行掌管。”
“這不就是變相的利用他人的資金,來給能開礦、農牧的地方進行建設嗎?哪怕將來繁榮褪去,本地依舊可以變成鄉鎮,橫豎靖國都不虧啊!”
雖然聽著澹台明月剖析了靖皇的謀劃,但聽起來還是覺得怪怪的。
也不知澹台明月對此事的褒貶想法。
“但是大人,看附近的幾個外國商人,他們都是無比的興奮,似乎能在靖國開礦,很讓他們激動。”
“想來是有用,但咱們棘國也不知道能不能使用。”
幾個家夥說到這裏,悄悄看了一眼澹台明月。
“你們呀!都讓靖國的富庶美好迷了眼睛。”
澹台明月暗暗長歎一聲,哪裏不知道這群人到底想幹什麼。
無非就是看到了靖國的繁榮富庶,想要將靖國的各種規矩複製回去。
但是有些東西,並不是棘國就能用的。
就比如開礦。
除了必要的金銀銅鐵之外,澹台明月保持的態度也和當初的靖國一樣,必須將這些產業官營。
隻有實現國有化,才能減少不必要的礦工誕生。
棘國那個地方,人口本來就不多,不去用來種植稻米,放牧牛羊馬匹,所產的糧食根本不夠食用,那麼必定會重新回到鬆散的部落聯盟之中。
這是經濟規律。
因為部落聯盟除了能向東邊搶劫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完成內部的自我衝突,進行天然的自我人口削減。
說白了就是食物不夠,生存資料不夠,隻能通過不斷戰爭,來減少國家的資源消耗和糧食消耗。
這是一個減負的過程。
而靖國不同。
靖國地是一年三熟,許多時候是穀子都爛在地裏了,也沒人管。
要不是靖皇夠狠,強行推行了糧票和合作社的集約收購,以國家的資本介入整個糧食業的運作之中,從而保證了糧價可以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