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開解(1 / 2)

“邦者,需要接受陛下調撥,一切文化、製度、經濟偕同上國。你的國內蠻夷可通曉諸夏之言?可知華夏之法?若是都不知道,那就不用考慮稱邦了。”

搖頭晃腦之間,鄭釧又解釋道:“《華夏封建會典》有明確藩國等級明製,即最親昵的諸夏藩臣,其次為諸夏藩邦,其三為諸夏藩國,其四為羈縻藩臣,其五為藩國,其六為朝貢國。”

“按照會典的規製。朝貢國即每年上貢於朝廷,至於多寡全憑心意,朝廷會有部分回禮,總價值一般不會超過朝貢國的上貢價值。當然,若是認了天朝,那麼當這個國家君主因為遭到迫害,或者脅迫,謀篡等等事情,隻要上報,朝廷會出兵幫助朝貢國覆滅這些敵人,但是出兵是需要資費的,到時候如果償還不起,就得以關稅作為償還。”

“而藩國就是你這一級的,其國民蠻夷,非我諸夏禮製,不同雅言,許繳稅二至三成上貢為藩,傳授其國豪貴上國禮儀,庇佑此國君主萬世一係。”

“其四羈縻藩臣,為中國移鎮蠻荒之地諸功臣良將,其地以宣撫司為根基,由朝廷安排流官治理,旗下設有宣威府,招討縣,安撫鎮,長官村五級製度,所在之地,全民皆兵,所行之職,以議會選拔,五年一任,一人兩任,冊封皆出於上。此為羈縻,尊本地風俗,但任然努力移風易俗,類同上國,必有冊封恩賞,如改宣撫司為諸夏藩國,其國人各有封賞。”

“其三諸夏藩國,中國雅言,華夏族比例占據主流,律令、銀行、經濟偕同上國,多為陛下冊封之夏君夷民之國。”

“其二諸夏藩邦,功臣良將之後,受命出海分鎮四夷,揚國威,明律令,為華夏生民開疆拓土,以此封賞,並且同州府之地,有教育,可直接前往各個都護府參與科舉,其國之秀才,為朝廷認可。”

“第一,諸夏藩臣,天子近臣,封賞以示親昵,其國內考科舉,朝廷直接承認其舉人之位,可入朝選官,當然若是進士及第,將來更是不可限量之輩。”

鄭釧搖頭晃腦的說這這些,隻是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背後代表了什麼。

楊定這是通過藩臣體係進行經濟文化殖民和人才收割的手段。

天朝即燈塔,藩臣效仿之學習,然後將文化帶到自己的地盤,進行推廣。

等到推廣有所成效之後,在轉過頭來用官位、科舉,等等手段收攏走你的技術人才。

如此一來,天朝隻會人才濟濟,至於藩臣這邊多少有點收獲,但底層永遠隻能接受鎮壓。

或者選擇移民天朝。

一根韭菜一次性能收割兩次,而且還能繼續野蠻生長,多好啊!

“原來如此。”鄭晏聽完之後大致明白了。

靖國的狗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靖國的美好不是誰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不付出點代價,你還想上天?

省省吧!

不過一想到靖國強悍的武力和精美的絲綢衣物,不由得陷入了感慨之中:“或許給靖國當狗,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至少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多少還是自己能說的算的。

從心如流的鄭晏邀請鄭釧進皇宮述說宗族情誼。

鄭釧這一次倒是沒有拒絕,他也迫切想要知道自家的族人究竟控製了此地多少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