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出函穀關前著有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德經》《德真經》。《德經》、《易經》和《論語》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深遠的三部巨著。《德經》分為上下兩冊,81章,前37章為上篇經,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結構是:是德的“體”,德是的“用”。全文計千字左右。
《德經》是後來的稱謂,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德經》之名。其成書年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推算,成書年至少在戰國中前。楚簡《老子》校注,參丁四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乃“夫莫之(令)而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法觀點,如以為一切物均具有兩麵,“之動”,能由對立而轉化,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天之,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老子試圖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對複雜和變化的。物本身是陰陽的統一體。互對立的物會互轉化,是陰陽轉化。方法(德)來源於物的規律()。哲學發具有深刻影響。關於老子的宇宙觀,之前的,“無”與“有”(萬物存在是“有”)會互轉化。因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虛無。《老子》以“”釋宇宙萬物的演變,“”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法觀點,如以為一切物均具有兩麵,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之動”,“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間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生”,而“無”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和由他創立的家學派,不對中國古文化的發作出了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文化的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