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夫子,元551年9月28日-元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著名的思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後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世後,後人孔子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記錄下來,整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的祖上是宋國的貴族,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後裔,周以周成王之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於商丘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弟微仲,微仲是孔子的十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於宋國栗邑(今商丘夏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官職為陬邑大夫。叔梁紇的妻施氏,生了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不滿。於是叔梁紇請顏氏讓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立為妾,顏氏念叔梁年老且急躁,於是征三個女兒的見。長女和女不同,有小女兒顏徵在願嫁叔梁紇。
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夫妻在尼山居住且懷孕,故謂之“野”。孔子在魯襄二十二年十月(儒略曆元551年;格裏曆元551年9月28日。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差一年,一般依《史記·孔子世家》說。)申時於陬邑昌鄉誕生。
孔子生而漏,頭上圩頂(為頭頂凹陷),而又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襄二十年(元549年),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庇佑,叔梁紇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裏,過著清貧的生。
魯昭年(元537年),孔子日見長,已識到要努力學習人與生之領,所以稱自己雖已經十歲了,誌在於學問。
魯昭年(元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赴宴,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
魯昭年(元533年),孔子已經十歲了,為了能夠經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便迎娶了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魯昭十年(元532年),亓官氏生子。傳時趕上魯昭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子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就走仕途,所以對下大非關注,對國家的諸種問,經進行思考,也發一見。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倉庫。魯昭十一年(元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畜牧。孔子小時候生艱難,所以會幹一粗。
魯昭十年(元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郯子詢問郯國古官。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後。
魯昭二十年(元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後有所成就。這一年,齊景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稱霸的問,孔子結識了齊景。
魯昭二十年(元518年),孟懿子和宮敬叔學禮於孔子。傳孔子與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魯昭二十年(元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二十六年(元516年),齊景問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孔子得到了齊景的賞識,景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肉味。
魯昭二十年(元515年),齊國的大夫害孔子,孔子聽說後齊景救,齊景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倉皇逃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