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下午5點半,洛城實驗小學門口。三年二班陳亭亭和社團課的同學們一起排著隊,走出校門。
來接她的是她的爺爺,幫她接過書包,看她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問道:“怎麼啦?和同學鬧矛盾了?”亭亭搖搖頭,回答說:“我們期中考試的卷子發下來了,我,考得不好……”
陳爺爺有點耳背,又問道:“晚上想吃餃子?你奶奶做的稀飯。”
陳亭亭無奈地大聲重複:“是卷子,考試卷子!”
陳爺爺繼續耳背:“就是餃子?”
——爺孫倆就這樣糾結著“卷子”、“餃子”往家走,陳亭亭的注意力轉移了,倒是沒再難過。
可是該來的還是要來的。
等陳亭亭的媽媽下班回來,看到女兒不像平時那樣活潑,頓時就知道原因了。
實際上,上周三才考完試回來,媽媽一看陳亭亭的表現,就覺得不好。當時陳亭亭得意洋洋地說:“我這次至少能考兩個100分!英語我都會,數學演草紙都寫滿了,每個題都算了好幾遍!”
當媽媽的很了解自己女兒的水平,會確實是會,可是啊,這做題考試的事情,是說會就行的嗎?得能做對才行呀。減法能按加法算,題目裏的數字抄下來就能6變9,“站”字左右寫反——哎,得虧陳媽媽脾氣夠好啊。
吃完了飯,母女兩個拿出期中考試的試卷來分析。
語文84.5分,照例是錯字,作文裏麵寫的“這”和“著”不分……;數學79分,前麵填空題、選擇題依然是“會而錯”,應用題5道錯了3道半,1個沒有理解題意,另外都是計算錯誤;英語83分,有個題看錯了要求,沒有連線……。
陳媽媽覺得自己的火氣騰騰地往上冒,看著女兒的皺著的小臉,努力地安撫自己:“別生氣,慢慢來,不能打孩子,好好說……”等無形的大手把火氣按下去,才盡量平心靜氣地開口,陪著女兒糾錯,寫反思。
陳亭亭呢,看著平時笑眯眯的媽媽板著臉一副嚴肅的樣子,有點怕怕地低下了頭。看看卷子上的題目,也覺得很困惑:“我真的都會呀,為什麼做題的時候就馬虎了呢?”
好不容易做完了作業,洗漱睡覺。
爸爸出差,陳亭亭和媽媽一起睡,睡前媽媽講了“馬虎”的來曆。
從前(故事都是從這開始),有個畫家,他剛畫好了老虎的頭,又來了一位客人,請他畫一匹馬。於是,他就在虎頭的後麵畫了個馬的身體。客人看了,問道:“這是什麼?”畫家說:“馬……虎……馬馬虎虎吧。”客人很生氣,說:“我要一匹馬,你畫成這樣,我不要了!”
於是,這幅畫就留在了畫家的家裏。畫家的大兒子看了畫,出門看到別人騎馬,以為是老虎,就用弓箭射傷了人家的馬,賠了錢。畫家的二兒子看了畫,出門看到老虎,以為是馬,就想去騎,差點被老虎吃掉。幸好有獵人出現,把老虎趕走,救了他。
從那以後,畫家就把那副“馬虎”畫燒掉了,不管再畫什麼,都認認真真的去畫。
陳亭亭聽完故事,說:“媽媽,我以後,也不再馬虎了。”
陳媽媽拍拍她的背,說:“好,快睡吧。”
等哄女兒睡了,陳媽媽去看了她的書桌,發現寫好的反思還在上麵放著,紙上寫著:“我錯的題都是因為太馬虎了。以後要人真坐題。……”——寫反思還寫錯字,陳媽媽看得皺眉,拿起筆要改,又放下了,還是讓孩子自己發現自己改吧。
第二天一早,準備上學的陳亭亭,慌裏慌張地裝書包的時候,看了一眼寫好的反思,嗯?紙上誰畫了畫?還是一隻“馬虎”?不,不對,馬虎從紙上跳出來啦!